|
科学通报 2005
首都圈地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细结构与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Keywords: 首都圈,地震层析成像,三维P波速度,强震的孕育,低速层,流体 Abstract: 利用首都圈密集数字地震台网123个台站记录的2973个区域地震48750个精确P波到时数据, 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内详细的三维 P 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其空间分辨率在水平方向为 25~50 km, 在深度方向为 4~17 km. 该模型提供了区域地质结构和复杂地壳构造的新信息. 华北平原、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内展现出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变化特征. 在上地壳层位上, 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地形和岩性密切相关; 隆凹相间的华北盆地呈现出地震波速度快慢交替的东北-西南向异常带, 速度异常方向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的走向相同; 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 在速度图上呈现出大面积的高速异常; 而分布在山间的第四纪沉积盆地显示出小范围的低速异常. 多数大地震(M≥ 6.0 级,如 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1679 年三河平谷 8.0 级地震)都发生在高速块体的边侧, 而在这些强震的下面存在明显的低速和高导岩层. 我们认为这与 1995 年日本神户 7.2 级地震和 2001 年印度普杰(Bhuj)7.8级地震的情况类似. 这些低速和高导异常与流体有关, 下地壳中的流体容易引起中上地壳中发震层的弱化, 使孕震断层易于破裂, 从而发生大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