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环境科学  201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Pollutants in Benthic Mussels from the Coastal Areas of Bohai Sea and North Yellow Sea
近年渤海与黄海北部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微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Keywords: trace pollutants,distribution,benthic mussels,Bohai Sea Coast,Northern Yellow Sea Coast
微污染物
,分布,底栖贝类,渤海沿岸,黄海北部沿岸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根据近几年的海洋常规监测数据,确定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底栖贝类体内典型微污染物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36%以上的站点中,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Ⅰ类标准(15μg/g,湿重,下同),尤其是大连湾和河北新村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Ⅲ类标准(80  μg/g,以湿重计),并且,近年来大部分海域贻贝体内的PHCs都保持在较高水平(高于第Ⅰ类标准).重金属As和Pb在少数站点(如烟台海水养殖区和莱州湾)出现相对高值;而Cd和Hg的高值站点(超过第Ⅱ类标准,Cd为2000 ng/g,以湿重计,Hg为100 ng/g,以湿重计)则分别位于大连湾和河北新村海区.另外,贝类体内的Hg含量在辽东湾、山东半岛附近海域呈现逐年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所有监测站点,底栖贝类体内PCBs和HCHs的含量通常较低.但与金属Hg相似,在辽东湾等部分海域,贝类体内两者的浓度也表现出递增的年际变化特点.新近的监测结果显示,底栖贝类体内DDTs含量的高值站点(超过第Ⅰ类标准,10 ng/g,以湿重计)大部分集中在渤海湾的河北省沿岸(如赵家堡和新村).这些海域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除历史残留外,附近可能存在新的DDT输入源.据此,在大连湾、河北新村附近海域,底栖贝类体内石油烃PHCs、Cd和Hg含量相当高(超过第Ⅱ类标准),可视为较高潜在生态风险区;而对于近年来贻贝体内浓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如Hg、PCBs和HCHs)的沿岸海区,如辽东湾、山东半岛周边的黄海海域需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