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学研究 2010
Spatial Pattern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Species Complex
|
Abstract:
对采自中国东部八个地理区域中的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Brachionus calyciflorus species complex)内124个轮虫克隆的核DNA ITS区进行了测序和分析,重建了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系统发生树。研究发现73个单倍型聚合为三个支系,支系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为4.2%-25.3%,表明萼花臂尾轮虫实际上是由三个隐种组成的种复合体,在广州、儋州和芜湖采样点均具有隐种共存现象。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隐种III内各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栖息地的片段化、有限的基因流以及在冰期瓶颈后拓殖种群的快速增长阻碍了有效基因流,加速了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巢式支系分析显示部分巢支具有一定的系统地理格局,而Mantel检验表明种群间平均净遗传距离及遗传分化指数和地理距离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新仙女木事件(YD Event)可能对我国萼花臂尾轮虫隐种的分布和地理格局造成较大影响。在YD时期,三个萼花臂尾轮虫隐种可能退缩并共存于南岭以南地区的多个残遗种避难所,而此后的休眠卵长距离拓殖并伴随后期的栖息地片段化可能是形成当前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可能与大陆板块构造运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