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科学 2008
3D structure of the heavy rainfall caused by BILIS (0604) with doppler radar data.
|
Abstract: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Bilis)于2006年7月14日12:50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再次登陆,与南海季风相互作用,在福建省引发特大暴雨。作者利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厦门和龙岩新一代多普勒雷达时间同步探测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综合利用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造成长泰、漳州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特大暴雨主要是由中低层西南-东北走向的β中尺度辐合线引发的,辐合线对于水汽输送以及暴雨的形成、触发、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辐合线在暴雨的整个生命史过程中经历了由弱变强、由强变弱的演变过程,变化过程与降水的强弱演变过程基本同步。(2)由于丰富的水汽供应和中低层辐合线的动力抬升作用,西南-东北走向的β中尺度回波带的西南不断有新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生成,在沿着辐合线向东北移动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合并形成β中尺度对流线,造成持续的强降水。最后,还给出了此次特大暴雨的三维云系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