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Jesuits'''' Analysis and 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
Abstract:
16世纪中后叶,东来的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先后研习日语和汉语,使得日语和汉语相继与葡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发生了语言接触。汉语在汉字文化圈中的通用文地位,自然让传教士们将认知东亚语的重点放在了汉字这一完全相异于拉丁字母的意音文字之上,他们以反切法、假名等梵语与汉字汉文相接触的产物为基础,逐步建构了一套音素文字视角下的对汉字的解析和认知体系。这套体系与现代认知语言学家总结出来的人类对言语理解的体系性模型,也即从语音知觉,到字词识别,到句法,再到语义的信息递进式加工次序惊人一致。传教士们这种对东亚语言的科学认知模式,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对东亚的语言尤其是汉语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