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生物学报 1981
小麦白秆病菌形态的研究Abstract: 1976年青海省小麦白秆病大发生,主要病征是在穗颈节上形成中心干草色、边缘浅黄褐色长条斑,使茎秆的一部分或大部变为灰白色,呈现典型的白秆症状。在叶鞘上的病斑长椭圆形,1—2×1.5—6毫米,中心干草色,边缘浅黄褐色。病组织切片显示,病原菌侵染植株后,可在气孔腔内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近球形到椭圆形,有孔口,大小33—90×45一145微米。器壁厚6.4—8.0微米,由黄褐色、不规则、大小为1.55—2.07×3.11一4.14微米的拟薄壁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瓶形,1.55×3.11微米。分生孢子镰形到新月形,无色透明,无隔膜,具钝尖,有的一端稍粗,16—20.8×1.6—2.4微米。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10一15℃,25℃生长受到抑制,30℃死亡,属低温菌;在0—20℃,分生孢子器孢子从两端和弓背上都可以萌发;纯培养的研究表明,病原真菌有三种培养形态,特征不同,对小麦致病力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比较了已知壳月孢种的分类学特征,认为此病原菌应为芦竹壳月孢孔生变种的新的生态类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