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高原气象  2010 

1998年夏季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比较

, PP. 1357-1368

Keywords: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与未移出的高原涡,位涡,温度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利用1998年Micaps历史天气图、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资料和NCEP/NCAR1°×1°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对该年夏季两例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低涡活动过程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低涡的低涡结构特征差异显著:(1)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圆形,厚度有3000m左右,降水区呈环状分布;未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椭圆形,厚度为1500m左右,降水区在低涡的南、西南方。(2)移出高原低涡,低涡区内绝大部分为上升运动区,并且强度在加强、区域扩大;未移出低涡,涡区内上升运动在减弱,上升运动区在缩小。(3)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斜压性强,比未移出的大近一倍。(4)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500hPa有高位涡沿东北方向向上输送位涡平流,未移出高原低涡的有次高位涡沿东南方向向下输送位涡平流。(5)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暖区’、上层‘负涡度、冷区’;未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冷区’、中层‘负涡度、弱暖区’、上层‘正涡度、冷区’。

References

[1]  叶笃正, 高由禧, 周明煜, 等.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122-126, 145-146, 278.
[2]  陈联寿, 马镜娴, 罗哲贤. 大地形对涡旋运动的影响[J]//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三).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0: 90-97.
[3]  李国平. 青藏高原动力气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22-23.
[4]  刘富明, 伏梅娟. 东移的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 高原气象, 1986, 5(2): 125-134.
[5]  郁淑华. 高原低涡东移的水汽图象[J]. 高原气象, 2002, 21(2): 199-204.
[6]  郁淑华, 高文良. 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3): 466-475.
[7]  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1): 96-103.
[8]  高文良, 郁淑华.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平均环流场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1): 204-212.
[9]  乔全明, 张雅高. 青藏高原天气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147-155.
[10]  罗四维.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14-25.
[11]  Wang Xingbao, Dalin Zhang. Potential vorticity diagnosis of a simulated hurricane.Part I: Formulation and quasi\|balanced Flow[J]. J Atmos Sci, 2003, 60: 1593-1607.
[12]  郁淑华. 高原天气系统活动对1998年长江大洪峰影响的初步分析[J]//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特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应用研究编委会编. 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特大暴雨的成因及预报应用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359-364.
[13]  张顺利, 陶诗言, 张庆云, 等. 1998年夏季中国暴雨洪涝灾害的气象水文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12(4): 442-457.
[14]  宋敏红, 钱正安.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J]. 高原气象, 2002, 21(6): 556-564.
[15]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3): 549-555.
[16]  郁淑华, 高文良.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J]. 高原气象, 2008, 27(6): 1276-1287.
[17]  Takahashi Hideo. Observational Study on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Mei\|yu Frontal Disturbance in the Eastern Foo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Middle\|Late June 1992[J]. J Meteor Soc Japan, 2003, 81(6): 1303-1327.
[18]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毫巴低涡切变线的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63-69.
[19]  乔全明, 张雅高. 青藏高原天气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124-133.
[20]  丁一汇. 1991年江淮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69-92.
[21]  郁淑华, 高文良.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 气象学报, 2006, (3): 392-399.
[22]  王鑫, 李跃清, 郁淑华, 等.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J]. 高原气象, 2009, 28(1): 64-7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