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预防路径
|
Abstract: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都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又有抬头的趋势,恶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本文从人身危险性理论着手,通过环境影响的理论推导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要素。同时基于法理与实践情况,分析我国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立法制度、司法实践、社会保护上存在的困境,寻求使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更有成效的方法。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long been an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elinquency cases, joined by occasional vicious crim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personal fatalness, this paper aims to deduce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factors on juvenile delinquency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Furthermore, grounded on jurisprudence and corresponding pract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legislation, judicial practices, and social safeguards in preven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All these aim to identify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na.
[1] | 李喆坤. 心理学视域下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探析[J]. 邯郸学院学报, 2022, 32(2): 95-100. |
[2] | 曲新久. 刑罚的精神与范畴[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95. |
[3] | 王晨. 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229. |
[4] | 童卉. 人格形成的强化说和建构说[J]. 校园心理, 2015, 13(5): 318-320. |
[5] | 李益, 刘镇.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J]. 中外企业家, 2013(14): 262-264. |
[6] | 刘丽霞, 高树勇, 马慧, 徐昀. 人身危险性与少年司法制度改革[M]. 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1: 206. |
[7] | 杨江澜, 王鹏飞. 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7(3): 94-99. |
[8] | 黄麟云, 邓湘琳.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学校和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2020年数据为样本[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9): 63-66. |
[9] | 尹琳, 黄捷. 日本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预防及其启示[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2(4): 86-96. |
[10] | [苏联]安·谢·马卡连柯. 论共产主义教育[M]. 刘长松, 杨慕之,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80. |
[11] | 阙天舒, 张纪腾. 后疫情时代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面临的挑战及中国选择——基于实验主义治理视角的分析[J]. 国际观察, 2021(4): 125-156. |
[12] | 张婷. 德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社会法路径及其借鉴[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4(4): 161-176. |
[13] | 陈华, 梁伍. 专门矫治教育适用条件的实践反思与立法完善[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4, 333(6): 18-25. |
[14] | 史卫忠, 范向利. “两法”施行背景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 中国检察官, 2021(11): 3-6. |
[15] | 梅文姝, 董杰.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防治措施研究——以社会控制理论为视角[J]. 青少年学刊, 2024(4): 58-64. |
[16] | 梁根林. 当代中国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总评[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09(1): 6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