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幻来路与缥缈归途——《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形象研究述评
|
Abstract: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塑造的葛薇龙这一悲剧女性形象深入人心,也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持续研究。本文围绕葛薇龙形象,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分为葛薇龙堕落的发展历程、堕落的原因、特定物品对其形象的象征意义、与其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比较以及这一形象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展开细致归类、深入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目前在葛薇龙形象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
As one of Zhang Ailing’s representative works, Ashes of Descending Incense—First Brazier has deeply rooted the tragic female image of Ge Weilong, which has also triggered discussion and continuous research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Focusing on the image of Ge Weilong,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to fiv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 Weilong’s degradation, the reasons for its degradation, the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specific objects to its image,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artistic image in other work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image. It also makes a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in-depth analysis and summa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 of Ge Weilong’s image.
[1] | 梁丽明. 悲歌: 看《伤逝》、《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女性话语[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S1): 178-180. |
[2] | 苗文敬. 浅析《第一炉香》中葛薇龙清醒的堕落[J]. 北方文学, 2017(3): 49-50. |
[3] | 陶一权. 挣扎与屈服: 葛薇龙的心理转变历程——论《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心理描写[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34(8): 70-71. |
[4] | 胡小娜. 堕落的天使——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葛薇龙的堕落[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3(3): 31-33+45. |
[5] | 郑闽思. 挣扎与沉沦——精神分析视域下对《沉香屑第一炉香》的解读[J]. 今古文创, 2022(32): 16-18. |
[6] | 史红华. 清醒的陨落——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的人物形象[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3(11): 105-106. |
[7] | 林湘莹, 缪军荣. 浅析《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表现[J]. 汉字文化, 2019(4): 73-74. |
[8] | 马万里. 论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主人公的身份焦虑[J]. 名作欣赏, 2020(35): 109-110. |
[9] | 赵悦. 殖民地的悲哀: 从物质到精神的沦陷——以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4(29): 42+45. |
[10] | 王娟. 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解读张爱玲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J]. 今古文创, 2021(8): 4-5. |
[11] | 邓如冰. 服饰之战: 绚烂下的悲凉——析《沉香屑第一炉香》[J]. 名作欣赏, 2008(23): 113-117. |
[12] | 赵雰雰. 锦衣华服皆有语——浅谈《觉醒》与《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服饰意象化对比[J]. 科技信息, 2010(27): 144+47. |
[13] | 杨韵. 简析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以环境描写为中心[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7): 92-97. |
[14] | 李丽娟. 徘徊在“有情”与“无情”之间——由葛薇龙与白流苏逐爱历程对照出发探视张爱玲的婚恋观[J]. 名作欣赏, 2014(29): 13-16. |
[15] | 苗澎萌. 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曼桢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9(23): 52. |
[16] | 贾诗涵. 浅析葛薇龙和曹七巧软弱与疯狂的双重性格[J]. 学理论, 2013(8): 174-175. |
[17] | 向美林. 《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互文性分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命运与价值[J]. 今古文创, 2021(28): 4-7. |
[18] | 成秀萍. 男性的放逐与女性的迷失——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镇江高专学报, 2004(1): 21-24. |
[19] | 陈娇华. 试论张爱玲对丁玲创作精神的承续——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梦珂》为考察中心[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6): 39-46. |
[20] | 宋卫琴. 梦想到幻灭的不归路——梦珂与葛薇龙[J]. 长城, 2010(10): 78-79. |
[21] | 武兆. 被异化的人格——陈白露与葛薇龙艺术形象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 2016, 33(4): 96-98. |
[22] | 张康妮. 都市欲望下的病态心理——谈陈白露与葛薇龙的人生悲剧[J]. 北方文学, 2017(23): 29. |
[23] | 范伟. 文学现代性的两副面孔——论巴金《憩园》和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文学史意义[J]. 临沂大学学报, 2015, 37(6): 49-56. |
[24] | 张馨予. 1943年: 五四“自由恋爱”题材的显现——从《小二黑结婚》和《沉香屑?第一炉香》谈起[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4): 234-235. |
[25] | 黄静. 性别立场下的欢场女性堕落母题书写——比较《月牙儿》《人与女人》及《沉香屑?第一炉香》[J]. 名作欣赏, 2011(26): 154-156. |
[26] | 胡群慧. 女性堕落文本的互补性阐释——《月牙儿》、《沉香屑?第一炉香》比较[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3(2): 66-68. |
[27] | 厉倩. 草木本有心, 何求美人折——赵二宝与葛薇龙悲剧命运之比较[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4-5. |
[28] | 祝宇红. 《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多重主题及其英法小说谱系[J]. 现代中文学刊, 2013(5): 17-26. |
[29] | 陈娟. 《沉香屑?第一炉香》与《华伦夫人的职业》比较论——张爱玲接受萧伯纳影响之一例[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1(2): 196-200. |
[30] | 潘紫霓. 试析《沉香屑?第一炉香》对《华伦夫人的职业》的重写——兼论萧伯纳对张爱玲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3): 184-197. |
[31] | 陈洁. 天使的沉沦与救赎——伊薇特与葛薇龙之形象比较[J]. 名作欣赏, 2015(18): 119-120+136. |
[32] | 吕艳.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析葛薇龙与利蓓加性格的异同[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 187-189. |
[33] | 闫晓茹、段艳丽. 何处是归程——《远航》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主人公成长历程对比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3(1): 95-100. |
[34] | 左树涛. 浅析《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神话原型[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 9(1): 31-32. |
[35] | 魏冰心. 喧哗旧梦与缱绻沉香——凯蒂同葛薇龙形象之比较[J]. 青年文学家, 2011(17): 44-45. |
[36] | 张金娣. 试析葛薇龙的悲剧色彩[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7): 36-39. |
[37] | 张健. 对欲海沉沦众生悲剧的悲悯之情——论《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的悲剧原因及意义[J]. 理论界, 2007(8): 163-164. |
[38] | 王丽. 解析《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形象的现实教育意义[J]. 前沿, 2014(Z8): 207-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