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8 

传统双侧生长棒对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旋转的治疗效果

DOI: 10.3760/cma.j.issn.0529-5815.2018.03.008

Keywords: 脊柱侧凸,矫形外科手术,生长棒,顶椎旋转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传统双侧生长棒技术对早发性脊柱侧凸(EOS)患者顶椎旋转(AVR)的矫形和控制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传统双侧生长棒治疗的19例EO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X线和CT)资料。男性6例,女性13例,初次手术年龄(5.7±1.7)岁。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分别在X线片及CT图像上测量主弯Cobb角、T1~S1高度、顶椎偏移距离、顶椎肋骨比值、AVR角度、胸廓旋转角度、顶椎肋骨隆起间距。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各参数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后随访(49.5±12.8)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111次手术,其中92次为生长撑开棒延长术,平均(4.8±1.3)次/例;本组患者平均每10个月行撑开延长1次。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术后相比,主弯Cobb角从(66.5±13.2)°减少至(35.2±10.9)°(t=24.013,P<0.01);且置棒术后与末次随访[(36.7±10.7)°]相比,主弯Cobb角无显著矫正丢失(t=-1.324,P=0.202)。生长棒置入术后AVR、胸廓旋转角、顶椎偏移距离、顶椎肋骨比值、顶椎肋骨隆起间距较术前均有降低(P值均<0.05);但末次随访时与置棒术后即刻相比,除胸廓旋转角外,余参数均有增加(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置棒术后至末次随访时AVR增加量与顶椎偏移距离、顶椎肋骨比值、顶椎肋骨隆起间距均存在相关性(r=0.652、0.814、0.695,P值均<0.05)。 结论 传统双侧生长棒在置棒术后可矫正EOS患者脊柱侧凸和旋转畸形,但术后难以有效控制顶椎旋转的进展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