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卜师霞:《论形声字形符系统的产生及其功能》,《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2]
古敬恒:《试论形符对形声字表义范畴的确定》,《绥化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3]-->[3]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4]
王宁:《训诂学原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5]-->[5]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6]-->[6]
王玉新:《汉字部首认知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
张辉、卢卫中:《认知转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8]-->[8]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9]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0]-->[10]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