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8 

从“非诚勿扰”案看商标侵权的判定模式
Judgment Model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from “Fei Cheng Wu Rao” Case

DOI: 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1.008

Keywords: 商标侵权,混淆可能性,双相似,反向混淆,
trademark infringment
,likelihood of confusion,double-similarity,reverse confusion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非诚勿扰”案三次判决中,对商标侵权的判定模式各不相同。商标首要功能是区分商品来源,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是商标侵权的根本因素。结合商标法规定,将侵权判定标准解读为:先判定是否符合双相似条件,满足后再以混淆可能性判断是否侵权。对双相似和混淆可能性的概念也需重新界定。反向混淆同样适用该逻辑模式,不过要在考量因素上额外考虑主观恶意和竞争可能性。以此来看,江苏卫视并不侵权。

References

[1]  王太平. 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相似性与混淆可能性之关系[J]. 法学研究,2014(6):162-180.
[2]  姚鹤徽. 论商标侵权判定的混淆标准——对我国《商标法》第57条第2项的解释[J]. 法学家,2015(6):51-63.
[3]  彭学龙. 论"混淆可能性"——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改草稿》(征求意见稿)[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1):130-143.
[4]  吴汉东. 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  李琛. 名教与商标保护[J]. 电子知识产权,2005(5):63-63.
[6]  刘庆辉. 我国商标近似、商品类似的判定:标准、问题及出路[J]. 知识产权,2013(4):35-4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 《商标法》修订中的若干问题[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8]  BEEBE B.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Multifactor Tests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J]. California Law Review, 2006(6):1581-1654.
[9]  张今,陆锡然. 认定商标侵权的标准是"混淆"还是"商标近似"[J]. 中华商标,2008(8):47-49.
[10]  李明德. 美国知识产权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11]  王迁. 论"相同或类似商品(服务)"的认定——兼评"非诚勿扰"案[J]. 知识产权,2016(1):22-28.
[12]  曾陈明汝. 商标法原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3]  李琛. 对"非诚勿扰"商标案的几点思考[J]. 知识产权,2016(1):3-6.
[14]  李杨. 商标反向混淆理论的"七宗罪"[EB/OL]. (2017-01-03)[2017-01-10].http://dwz.cn/52ZdKu.
[15]  邓宏光. 论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的修改[J]. 法商研究,2010(1):46-53.
[16]  冯晓青. 我国商标法修改的最新进展及其完善研究(上)[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3-34.
[17]  邓宏光. 《商标法》亟需解决的实体问题:从"符号保护"到"防止混淆"[J]. 学术论坛,2007(11):147-15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