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农牧关系: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农史考察――兼论历史早期的“中国”边界Keywords: 旱作农业类型, 游牧农业类型, 农牧关系, 文明早期发展, "中国"边界 Abstract: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变动,中原王朝与蛮夷戎狄的界限开始萌发并逐渐明晰,彼此之间的冲突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同时,西周王朝关于"中国"的地理边界得以明确,"中国"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早期国家突破了"华夏"血缘族群认同的唯一纽带,地缘政治认同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在西周王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