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凌一撰.中药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
[2] | 余赢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
[3] | 张晓辉,吉林中医药,1984;<6):32
|
[4] | 王振华.河南中医药.1987;(4):24-25
|
[5] | 郭振球.中医药研究.1990;(2):19
|
[6] | 陈贵廷.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
[7] | 祝湛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7
|
[8] | 史大卓,等.中医杂志.1992;33(7):52
|
[9] | 程文斌,辽宁中医杂志.1985;9(8):27-29
|
[10] | 冯俊田.新中医.1988;20(1):31
|
[11] | 张晓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5
|
[12] | 韩英样.江苏中医.1988;9(3):7-}-8
|
[13] | 丛法滋.北京中医.1992;(1):28-31
|
[14] | 原明忠.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40:i3(5):30-31
|
[15] | 王万富.内蒙古中医药.1991;10(1):1
|
[16] | 王荣琴.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5):227
|
[17] | 李应东.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9(1):12
|
[18] | 刘家磊.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196
|
[19] | 陈茂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6(5):29
|
[20] | 王晓峰.新疆中医药1993;(1):15
|
[21] | 辛凯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29
|
[22] | 周金黄二中药药理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
[23] |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9
|
[24] | 周健、安伯君.(94)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论文汇编.(美国拉斯维佳斯,1994.4)
|
[25] | 陈颧珠,等.内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29-230
|
[26] | 黄季伟四川中医.1991;9(3):19
|
[27] | 王金荣.辽宁中医杂志.1993;2(94):20
|
[28] | 上海龙华医院.医案选编,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1
|
[29] | 黄文东.黄文东医案选.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7^-69
|
[30] | 张尚臣.河南中医.1991;11(1):8-11
|
[31] | 郭仁旭.辽宁中医杂志.1993;20(1):17^19
|
[32] | 陈学忠.四川中医.1991;9(10):4
|
[33] | 王双龙.新疆中医药.1991;(1):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