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水产学报  2009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及其对摄食的影响

DOI: 10.3724/SP.J.00001, PP. 778-783

Keywords: 中华鲟,趋光行为,栖息地,光照强度,摄食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研究了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光照强度的选择及其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1~2lx)、过渡区(10~12lx)和亮区(200~209lx)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1.32%±3.50%)、(7.17%±13.5%)和(91.52%±14.9%);群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过渡区和亮区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6.42%±4.13%)、(14.20%±7.45%)和(82.38%±15.2%),个体实验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实验的数量百分比在3个不同亮度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鲟幼鱼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幼鱼在亮区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其行为模式符合鱼类趋光的“信号适应”机制假说。中华鲟幼鱼猎食活体子陵吻虾虎鱼的摄食量(fc)、摄食强度(fi)、摄食率(fr),在光照(206lx)条件下,分别为(9.67±2.08)(尾/10尾·4h)、(0.97±0.21)(尾/尾·4h)、(0.24±0.05)(尾/尾·h);黑暗条件下(0lx),分别为(10.67±2.31)(尾/10尾·4h)、(1.07±0.23)(尾/尾·4h)、(0.27±0.06)(尾/尾·h)。处理间(光照和黑暗之间),3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的猎食效率与光照强度无关,即幼鱼不依靠视觉捕食,属非视觉摄食类型鱼类,因此,认为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中,光线的信号意义大于利用视觉捕食的意义,幼鱼以光线作为信号来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