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分析

Keywords: 城市空间联系,区域差异,城市流,SOM神经网络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是测定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城市流模型和SOM神经网络分类器,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区域单位,通过计算2008年的城市流强度,考察不同区域,特别是省际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性,并对城市空间联系水平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形成了沿海三大城市空间联系辐射中心,并呈连续的面状分布。不同省级区域间的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和对外服务功能存在巨大差异,地带性和区域性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级区域,其城市空间联系的集中化指数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根据城市流计算结果,构建了城市空间联系的指标体系,将我国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分为非常密切、较密切、较差和差4类。

References

[1]  Walter Isard.Interregional and 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A Model of A Spaceeconomy[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1,33(4):318-328.
[2]  Ullman E L. American Commodity Flow[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aa,1957.
[3]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2):22-23.
[4]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27(1):1-12.
[5]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6]  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7.0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68-177.
[7]  郝俊卿,王雁林.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的区域经济评价——以延安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58-61.
[8]  李双成.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判定[J].经济地理,2001,21(5):523-526.
[9]  邓春玉.基于空间联系的环珠三角产业圈构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7):75-81.
[10]  姜博,修春亮,陈才.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3):11-15.
[11]  宋飏,王士君,冯章献.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7,39(1):114-118.
[12]  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9,28(4):957-967.
[13]  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1):49-55.
[14]  蒲欣冬,毛利伟,魏立军.甘肃省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空间联系测度[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6):101-105.
[15]  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7-8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