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从柯石英和“大陆深俯冲”到全球构造运动原动力的思考
Keywords: 大陆深俯冲,柯石英,地幔对流,大陆根,大颗粒金刚石,转动机类理论
Abstract:
大陆深俯冲与快速折返假说提出20年来一直存在争论。大陆深俯冲中需要地幔对流拖拽,但存在大陆根的事实和30亿年中在上地幔固定深度缓慢生长的大颗粒金刚石实物证据,表明地幔并未发生大规模对流。目前大地构造学的主流理论本质上是“热机类理论”,地幔热对流是这部热机的驱动原动力。对地幔对流的质疑表明,摆脱“热机类理论”的束缚,开展以地球自转为根本能源和动力的“转动机类理论”的探讨,将从驱动原动力上为大地构造学研究开辟道路。笔者认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潮汐作用是转动机类理论中地球转动能转化为构造运动的原动力。全球构造运动是潮汐引起壳幔层圈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References
[1] | 池顺良,地壳中的负荷应力,地震地质,1984(02).
|
[2] | 池顺良,地壳运动力源探索,东北地质,1977(22).
|
[3] | Richardson S H;Gumey J J;Erlank A J;Harris J W Origin of diamonds in old enriched mantle [J] 1984 doi:10.1038/310198a0
|
[4] | 池顺良;骆鸣津,海陆的起源,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
[5] | 池顺良;锺荣融;杨洪之;骆鸣津,大地构造和海陆起源的内波假说,地壳形变与地震,1996(01).
|
[6] | 池顺良;骆鸣津,固体地球中的潮汐机械能流,地震学报,1992(02).
|
[7] | 武红岭;池顺良.微观结构超压机制与超高压矿物的形成[J].岩石学报,2003(04)
|
[8] | 魏格纳,海陆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9] | 滕吉文;白武明;张中杰;杨顶辉 杨辉 刘财 韩立国 张雪梅.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导向和思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06)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9.06.001
|
[10] | 沈亮;丁小平;李恒.人工合成金刚石技术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2)
|
[11] | Tritton D,物理流体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
[12] | 池顺良.放射性元素集中于上地壳的原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01)
|
[13] | 苏文辉.远离平衡相边界的柯石英形成机制及板块折返假说的物理机制[J].地质论评,2011(04)
|
[14] | 苏文辉;刘曙娥;许大鹏;王巍然 姚斌 郭星原 刘志国 钟正.一种由α-石英到柯石英转变的新途径[J].自然科学进展,2005(10)
|
[15] | Mitchell R H,Kimberlites and lamproites primary souces of diamnod,Geoscience Canada,1991.
|
[16] | Lowmam P D Jr,Plate tectonics with fixed continents:a testable hypothesis,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1985(4).
|
[17] | Grand S P Tomographic inversion for shear velocity beneath the North American plate [J] 1987(B13) doi:10.1029/JB092iB13p14065
|
[18] | 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
[19] | 郑永飞,化学地球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
[20] | 曾融生,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
[21] | 周水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石英-柯石英转化的高温高压实验证据[J].地震地质,2003(04)
|
[22] | Buntebarth G,地热学导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
[23] | 徐备;张家声;许鹤华;张可丰,方之楚,单建新,蔡永恩,王化宇.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观测和模拟结果[J].岩石学报,2005(04)
|
[24] | 陈国能,原地重熔与元素地球化学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
[25] | 肖化云;刘从强;黄智龙.金刚石包裹体中的古地幔信息[J].地球科学进展,2001(02)
|
[26] | 物理学评述委员会,凝聚态物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
[27] | 欧阳自远,刘建忠,张福勤,王世杰 徐琳.行星地球不均-成因和演化的理论框架初探[J].地学前缘,2002(03)
|
[28] | 白文吉;胡旭峰;杨经绥;周美付,山系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碰撞无关,地质论评,1993(02).
|
[29] | 欧阳自远;王世杰;张福勤,堆积的地球及其初始不均一性,地球科学进展,1994(03).
|
[30] | 路凤香;郑建平;陈美华,有关金刚石形成条件的讨论,地学前缘,1998(03).
|
[31] | 路凤香,上地幔的不均一性与岩浆源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
[32] | 李晓波,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
[33] | 李德威;纪云龙.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地震地质,2000(01)
|
[34] | 李德威,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地球科学进展,1993(05).
|
[35] | 罗扬,施旭,贺红亮,赵永红.石英高压相变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07(03)
|
[36] | 韩吟文,上地幔成分不均一性研究,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
[37] | 杜乐天.地球排气作用--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的一条统纲[J].地学前缘,2000(02)
|
[38] | 杜乐天,地幔流体与玄武岩及碱性岩浆成因,地学前缘,1998(03).
|
[39] | 白文吉;杨经绥,论大陆盆-山构造格局、盆地扩张及其形成机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5(04).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