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1998年"二度梅"期间突发强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
DOI: 10.3878/j.issn.1006-9895.2002.04.10
Keywords: 长江流域,特强暴雨,β中尺度
Abstract:
采用实测资料,对造成7月20日至22日期间的特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去副热带高压南退且稳定维持这种有利的大尺度条件外,一系列β中尺度天气系统在长江中游(即鄂东河谷地区)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地形的热力强迫及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References
[1] | 张丙辰主编,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研究,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成果(2),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
|
[2] | 施曙、赵思雄,梅雨锋上与强暴雨有关的中低压及其三维环境流场的诊断研究,大气科学,1994,18(4),476484.
|
[3] | 邓秋华,长江中游中尺度对流系统辐合体暴雨过程分析,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2~20.
|
[4] | 胡伯威、彭广,暖切变型江淮梅雨锋结构及其形成和维持的机制,大气科学,1996,20(4),463-472.
|
[5] | Ninomiya, K. And H. Muraki, Large scale circulation over East Asia during Baiu period of 1979, J. Meteor.Soc. Japan, 1986, 64, 409~429.
|
[6] | 赵思雄、孙建华、陈红、张凤,1998年7月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期间暴雨特征的分析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368~381.
|
[7] | 王俊,1998年"二度梅"期间低涡和暴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9.
|
[8] | Maddox, R. A.,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Bull. Amer. Meteor. Soc., 1980, 61, 1374~1387.
|
[9] | 赵明明等,长江中上游地区暴雨气候图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
[10] | 李麦村,重力波对特大暴雨的触发作用,大气科学,1978,2(3),201~209.
|
[11] | 颜宏,1998年中国特大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特点,成因分析及气象预报服务,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323~334.
|
[12] | 李泽椿、郭进修、董立清,天气预报在1998年夏抗洪防灾中的作用--景雨成灾引起的气象科学问题的思考,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335-338.
|
[13] | 林朝晖、李旭、赵彦、周广庆、王会军、袁重光、郭裕福、曾庆存,IAP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改进及其对1998全国汛期旱涝形势的预测,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339-348.
|
[14] | 陈红、孙建华、贝耐芳、王俊、张宝严、杜长萱、蔡则怡、赵思雄,199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与环境预测研究中心汛期暴雨短期数值预测,气候与环境研究,3(4),382~389.
|
[15] | 陶诗言、张庆云、张顺利,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290~299.
|
[16] | 黄荣辉、徐予红、王鹏飞、周连童,1998年夏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特征及其成因探讨,气候与环境研究,1998,3(4),300~313.
|
[17] | 陶诗言,中国之暴雨,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2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