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
Keywords: 喜马拉雅碰撞带热隆扩展构造演化碰撞带
Abstract:
通过对喜马拉雅碰撞带构造单元划分和组成的研究,从俯冲和碰撞带前缘加积作用,深层底辟和热隆扩展作用及岩石圈深物质流动-“回流”作用等3个方面阐明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模式-渐进式陆内变形模式。
References
[1] | 王文颖,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究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
|
[2] | 史金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5年,1页
|
[3] | Zhao Weijin,Nature,1993年,366卷,9期,557页
|
[4] | 许志琴,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1988年
|
[5] | Shi Yaolin,Geol,1987年,15卷,1048页
|
[6] | 许志琴,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1996年
|
[7] | 王连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3年,143页
|
[8] | 崔军文,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及其动力学,1992年
|
[9] | Wu Gongjian,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 3 Yadong to Golmud transect Qinghai-Tibet Plateau,1991年
|
[10] | 崔军文,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1991年,125页
|
[11] | 孙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译),1986年
|
[12] | 都城秋穗,造山运动,1985年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