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采用示踪砂方法研究长江口北槽下航道南侧抛泥区泥沙运移趋势
DOI: 10.11840/j.issn.1001-6392.2010.3.047
Keywords: 长江口北槽下航道 ,抛泥区 ,泥沙运移 ,回槽率 ,示踪砂
Abstract:
采用中子活化示踪砂技术,对长江口北槽下航道南侧抛泥区泥沙运移趋势进行了现场示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航道南侧抛泥区抛泥,泥沙的运移扩散方向在导堤内基本与航道平行,近似长带形分布.出导堤后运移扩散的主导方向偏向东南.在导堤内进入或越过航道的泥沙量很少,出导堤后进入或越过航道的泥沙量更少.回槽率估算结果表明,在抛泥后第3d,泥沙回槽率<4.6%;抛泥后第4d,泥沙回槽率<5.6%;抛泥后第5d,泥沙回槽率<5.3%.由此得出泥沙回槽率不高,航道南部的抛泥区是较为理想的抛泥区.
References
[1] Sauzay G,Principles of tracer methods In: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Technical Reports Series No 145],Tracer Techniques in Sediment Transport Vienna,1973.
[2] 车越,何青,电站附近水域泥沙淤积的示踪研究,海洋科学,2002(1).
[3] 徐孝彬.王建 潮滩底移质泥沙运动磁性示踪试验及问题 [J].-南京师大学报1996(3)
[4] 尹毅,贾桂华,淇澳岛东南抛泥区对珠海九洲港航道的影响,海洋与湖沼,1992(3).
[5] 尹毅,常乃环,天津港抛泥区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海洋与湖沼,1992(6).
[6] 孙连成,尹毅,用中子活化示踪技术研究天津港抛泥地底沙运动,泥沙研究,1994(1).
[7] 贾建军.高抒.汪亚平 人工示踪沙实验的原理与进展 [J].-海洋通报2000(2)
[8] 尹毅,孙树正,中子活化示踪沙技术的研究,中国科学:A辑,1992(7).
[9] 尹毅,仲维妮.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方法,环境科学学报,1995(3).
[10] 尹毅,仲维妮,伶仃洋三角山以北抛泥区泥沙(推移质)运动及其对航道回淤影响的研究,海洋学报,1995(3).
[11] 尹毅,常乃环,同位素技术在海洋倾废区选划中的应用,黄渤海海洋,1996(1).
[12] 尹毅,仲维妮,黄骅港抛泥区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港工技术,1996(4).
[13] 李樟苏.程和森.曹更新 利用放射性示踪沙定量观测长江口北槽航道抛泥区底沙运动 [J].-泥沙研究1994(2)
[14] 吴加学.张叔英.任来法 长江口北槽抛泥流速和悬沙浓度时空分布观测 [J].-海洋学报2003(4)
[15] 吴加学.张叔英.任来法 长江河口北槽抛泥作业状态下的悬沙浓度分布与扩散过程 [J].-海洋与湖沼2003(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