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
DOI: 10.3969/j.issn.1000-7091.2013.03.032 , PP. 179-182
Keywords: 秸秆还田 ,硝态氮 ,累积 ,淋失风险 ,旱地土壤
Abstract:
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干旱的山西寿阳试验区,通过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会增加土壤氮素盈余,提高硝态氮淋失的风险;各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主要集中于0~200cm区域,在80cm土层以下出现了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峰;由于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氮素盈余最多,所以硝态氮累积量最高,在80~100cm处和200~220cm处出现了2个硝态氮累积峰,土壤下层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高,被淋失的风险增大;秸秆覆盖还田虽然累积量最少,但其在200~300cm的累积量却占总累积量的25.63%,硝态氮淋失风险最高。
References
[1] 周鸣铮. 土壤肥力概论[M].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18 - 154.
[2] 巨晓棠,张福锁. 中国北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其对 环境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3, 12( 1) : 24 - 28.
[3] 苏成国,尹斌,朱兆良,等. 稻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与稻季大气氮的湿沉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11) : 1884 - 1888.
[4] 李世清,李生秀.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1( 2) : 240 - 242.
[5] 郭玉炜. 不同施氮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及其氮素吸收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6) : 656- 660.
[6] 叶优良,李生秀. 石灰性土壤起始NO -3 -N 对土壤供氮能力测定方法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2,8( 3) : 310 - 317.
[7] 孙克刚,张学斌,吴政卿,等. 长期施肥对不同类型土壤中作物产量及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1, 16( 3): 105 - 109.
[8] 樊军,郝明德,党廷辉.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J]. 土壤与环境,2002,9( 1) : 23 - 26.
[9] 刘晓宏,田梅霞,郝明德. 黄土旱塬长期轮作施肥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分布与累积[J]. 土壤肥料, 2000,1( 1) :9 - 12.
[10] 吴金水,郭胜利,党廷辉. 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无机氮积累与迁移机理[J]. 生态学报,2003,23 ( 10) : 2041 -2049.
[11] 李世清,李生秀. 陕西关中湿沉降输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J]. 农业环境保护, 1999, 18( 3) : 97 - 101.
[12] 罗良国,闻大中,沈善敏. 北方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 3) : 301 - 304.
[13] 李晓欣,胡春胜,程一松.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21( 3) : 38 - 42.
[14] Malhi S S,Harapiak J T,Nyborg M, et al. Light fraction organic N, ammonium,nitrate and total N in a thin black chernozemic soil under brome grass after 27 annual applications of different N rates[J]. Nutr Cycl Agroecosyst,2003, 65: 201 - 210.
[15] 谭军利,王林权,王西娜,等. 不同灌水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分布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08, 27( 5) : 29 - 33.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