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
DOI: 10.18307/1999.0312
Keywords: 洱海,生物群落,演替
Abstract:
根据1957-1997年期间对洱海水体进行的历次综合研究结果分析.由污染引起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升高促进藻类生长繁殖,40年来其密度和生物量上升近10倍;近5年的变化尤为明显,一度出现以螺旋鱼腥藻(AnabaenaspiroidesKlebahn)为主的"水华".银鱼(NeosalanxtaihuensisChen)移植等渔业生产活动导致浮游动物在近10年锐减,现在的密度仅是1957年的1/8水体有机污染的增加,有利于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sowerbyiClaparedi)、摇蚊科幼虫等生长,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密度上升了一个数量级;水生高等植物在50-80年代呈扩展趋势,而近期则由稳定趋于衰退,受过度捕捞、鱼类移植、水位急剧下降等影响,洱海鱼类经历了4次较大的变动,即50-60年代以土著鱼类为主、70年代以波氏栉鯱鱼(Ctenogobiuscliffordpopei(Nichols))为主、80年代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Linnaes))为主、90年代以银鱼和鲤鱼为主;洱海特有的7种土著鱼类,如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taliensisRegan)等几乎绝种。
References
[1] |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第三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5.304-317.
|
[2] | 朱海虹.云南断陷湖泊环境与沉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200.
|
[3] | 袁静秀.洱海的水位[J].海洋湖沼通报,1985(3):7-12.
|
[4] | 王云飞 潘红玺 等.人类活动及洱海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湖泊科学,1999,11(2):123-128.
|
[5] | 潘红玺 董云生.洱海富营养化影响因素分析[J].湖泊科学,1999,11(2):184-188,.
|
[6] | 金相灿,中国湖泊环境.3,1995年,174页
|
[7] | 颜京松,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1989年,244页
|
[8] | 高礼存,云南高原湖泊鱼类资源,1989年,11页
|
[9] | 黄全裕,海洋湖沼通报,1984年,4期
|
[10] | 更多...
|
[11] | 王云飞 潘红玺.人类活动对洱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湖泊科学,1999,11(2):123-128,.
|
[12] | 戴全裕.洱海水生植被的初步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84,4:31-40.
|
[13] | 黎尚豪.云南高原湖泊调查[J].海洋与湖沼,1963,5(92):.
|
[14] | 董云仙.洱海藻类植物的初步研究.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68-72.
|
[15] | 颜京松.云南洱海的摇蚊幼虫及水蚯蚓.云南洱海科学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244-250.
|
[16] | 钱得仁.洱海水生植被考察.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45-67.
|
[17] | 高礼存.云南高原湖泊鱼类资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69.
|
[18] | 朱海虹,云南断陷湖泊环境与沉积,1989年,217页
|
[19] | 董云仙,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1989年,68页
|
[20] | 钱得仁,云南洱海科学论文集,1989年,45页
|
[21] | 袁静秀,海洋湖沼通报,1985年,3期,7页
|
[22] | 黎尚豪,海洋与湖沼,1963年,5卷,2期,87页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