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一云.证据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
[2] | 刘田玉.诉讼真实观的演变及其程序意义――关于事实和裁判关系的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5.
|
[3] | 巫宇.证据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
[4] | 樊崇义.客观真实管见[J].中国法学,2000,(1).
|
[5] | 樊崇义,锁正杰,吴宏耀,陈永生.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A].何家弘.证据法论坛:第一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
[6] | 李玉萍.论司法裁判的事实根据[J].法学论坛,2000,(3).
|
[7] | 陈光中,陈海光,魏晓娜.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J].中国法学,2001,(1).
|
[8] | [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9] | 陈景辉.事实的法律意义[J].中外法学,2003,(6).
|
[10] | 喻敏.证据学问题的语言哲学初步思考[A].北大法律评论:第4卷(第2辑)[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
[11] | 锁正杰,陈永升.论法律真实――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反思与重塑[A].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一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
[12] | 田冰川.我的结论是“法律真实”――刑事诉讼法学专家樊崇义教授访谈录[J].中国律师,1996,(7).
|
[13] |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J].中国法学,2002,(1).
|
[14] | 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A].王敏远.公法:第四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15] | [美]杰罗姆?弗兰克.初审法院――美国司法中的神话与现实[M].赵承寿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
[16] | 宋显忠.正当法律程序与开放社会的制度化[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3.
|
[17] |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A].邓正来译.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
[18] | 沈湘平.价值共识是否及如何可能[J].哲学研究,2007,(2).
|
[19] | 宋显忠.程序正义及其局限性[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
|
[20] | [德]托马斯?魏特根.刑事诉讼致力于事实真相么――一个德国人的视角[A].吴宏耀译.何家弘.证据学论坛:第十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
[21] | 马进保,刘祁宪.智能诉讼[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
|
[22] | [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M].李学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
[23] | 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解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
[24] | 李力,韩德明.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J].法学研究,20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