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成都市高校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PP. 275-280
Keywords: 高校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成都市
Abstract:
以成都市主要高校的用地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对影响高校土地集约利用和长远发展的功能要素的选取和权重的计算,构建评价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选取一种较为合理的客观的评价方法,评价高校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并提出了建立“退地”机制、建立土地集约得用责任制和制定扩建审批指标3项促进高校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References
[1] | 赵建彬,于洪. 大学校园建设土地集约化的必要性[J]. 山西建筑,2007,33(1):13-14.
|
[2] | 成都市统计局. 成都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
[3] | Günther F, Sun L X. Model based analysis of future land-use development in China,agriculture[J].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5):163-176.
|
[4] | Massey D, Wield D. Science parks: a concept in science and space(a realist tal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1(10):411-422.
|
[5] | 宋戈,崔登攀,陈红霞. 有色金属资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9,29(2):280-283.
|
[6] | 李秀彬,朱会义.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
[7] | 袁开国,刘锬,王丽淑. 湖南省工业用地增长机制与途径[J]. 经济地理,2009,29(3):489-493.
|
[8] | 束芬荣. 寻求产业发展与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M]. 北京: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5.
|
[9] | 常艳妮. PSR 视角下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1:26-28.
|
[10] | 李昌峰,武清华,张落成. 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2(2):294-299.
|
[11] | 杨阳,付梅臣,赵丽. 县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廊坊市固安县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0,12(2):51-56.
|
[12] | 渠丽萍,张丽琴,胡伟艳.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5):970-975.
|
[13] | 雷广海,刘友兆,陆效平. 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8(1):7-13.
|
[14] | 李进涛,谭术魁,汪文雄.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3):49-54.
|
[15] | 杨子君. 论大学校园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78-80.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