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温多尔金矿床韧性剪切带特征及成矿机制
, PP. 20-25
Keywords: 韧性剪切带,成矿机制,巴彦温多尔金矿床,内蒙古
Abstract:
巴彦温多尔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火山型被动陆缘,两大板块对接碰撞带上,受巴彦温多尔—巴润萨拉韧性剪切带控制,以印支期构造变形为主。韧性剪切带总体表现为强、弱应变交错出现的格局。带内宏观、微观构造特征明显且典型,糜棱岩系列发育较全,剪切带有先左行后右行的韧性压剪变形的特点。该剪切带形成温度约220℃、围压约270MPa,距地面约11km的地壳深部,以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滑石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和粘土化等中低温蚀变作用为主,属中低温剪切变形。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韧性剪切带宏微观特征及其演化的分析,探讨了该金矿床的形成机制,进而为以后的地质勘查研究及成矿预测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
References
[1] | 内蒙古地质局.内蒙古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
[2] | 王建华,皮玉明.内蒙古巴彦温多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R].北京:武警黄金指挥部, 2005.
|
[3] | 李永维,陈海舰.苏尼特左旗巴彦温多尔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1):89-95.
|
[4] | 李述靖,张维杰,耿明山,等.蒙古弧形地质构造特征及形成深化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11-112.
|
[5] | 刘刚.内蒙苏尼特左旗地区构造演化初探[J].断块油气田,1997,4(4):24-29.
|
[6] | 高德臻,徐有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韧性剪切带研究[J].地质与勘探, 2000,36(5):31-35.
|
[7] | 高德臻.苏尼特左旗地区海西末—印支期构造活动特征[J].地质力学学报,2000,6(1):52-58.
|
[8] | 李晓峰,华仁民,冯佐海.韧性剪切带变形变质作用与金的矿化富集[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21(3):207-212.
|
[9] | 赵国春,刘刚.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润萨拉北东向强变形带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现代地质,1995,9(2):226-233.
|
[10] | 王振华,赵广明,胡鸿飞,等.内蒙古中部原生金矿类型及找矿方向[J].黄金地质,2003,9(2):38-44.
|
[11] | 陈旺.内蒙古巴彦哈尔—昌特敖包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初探[J].矿产与地质,2003,17(3):211-213.
|
[12] | 刘瑞峋.显微构造地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1-131.
|
[13] | 杨新岳,谢国源,李志纯.变形过程中的流体—岩石作用和变形岩石质量平衡[J].中国科学(B辑),1995,25(3):329-336.
|
[14] | 王建华,张宏颖.内蒙古巴彦温多尔金矿元素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07,26(3):287-292.
|
[15] | 袁士松,葛良胜,郭晓东,等.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研究——以巴彦温都尔金矿为例[J].西北地质,2009,42(4):11-21.
|
[16] | 王斌,朝银银,杨玉霞.Sting—Swift Rl 高密度电法仪在内蒙古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应用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2013,21(1):39-43.
|
[17] | 汤超,商志文,余礽安,等.内蒙古锡林浩特—苏尼特左旗地区金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2, 20(6):7-14.
|
[18] | 王贵春,刘兴国,黄忠军,等.中蒙边境成矿带金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J].黄金科学技术,2011,19(4):36-41.
|
[19] | 李春阳,罗先熔,刘秀娟,等.综合物化探法在内蒙阿旗巴润金矿区寻找隐伏矿床的应用[J].黄金科学技术,2011,19(4):19-24.
|
[20] | 罗士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巴彦温多尔金矿床地质特征[J].科技资讯,2012,(15):86-87.
|
[21] | 陈旺.内蒙古巴彦哈尔—昌特敖包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初探[J].矿产与地质,2003,17(3):211-213.
|
[22] | 邵济安.中朝板块北缘中段地壳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91:67-91.
|
[23] | 于永安,刘兴国,王建华,等.内蒙古东苏旗南部金矿控矿和预查选区分析[J].黄金地质,2004,10(2):39-43.
|
[24] | 赵利青,方丛益,肖成东,等.内蒙古大兴安岭南端巴林左旗—苏尼特左旗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R].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2000.
|
[25] | 赵利青,孙世华,肖成东,等.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发现三叠纪金矿化[J].黄金地质,2003,9(4):1-7.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