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Keywords: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 ,天气条件 ,痕量活性气体
Abstract: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浓度及日变化特征,晴天和雨天日变化最小,而霾天日变化最大;(2)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上甸子气体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夏季降水对SO2和NOx的去除作用较为明显;(3)上甸子O3白天最大值与夜间最小值的比值低于4,远低于城区,不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References
[1] 白建辉,王明星,Graham John等,鼎湖山臭氧、氮氧化物和太阳可见光辐射相互关系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0,20(2):173-178
[2] 乜虹,牛生杰,王治邦等,青藏高原清洁地区近地面层臭氧的特征分析.干旱气象,2004,22(1):1-7
[3] 赵玉成,何发祥,乜虹等,瓦里关地区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浓度影响的分析.青海环境,2002,12(2):50-53
[4] 徐晓斌,丁国安,李兴生等,龙凤山大气近地层O3浓度变化及与其它因素的关系.气象学报,1998,56(5):560-572
[5] 丁国安,徐晓斌,罗超等,中国大气本底条件下不同地区地面臭氧特征.气象学报,2001,59(1):88-96
[6] 刘洁,张小玲,张晓春等,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环境科学研究,2006,19(4):19-25
[7] 李昕,安俊琳,王跃思等,北京气象塔夏季大气臭氧观测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3,23(4):353-357
[8] Vingarzan ROxanne,A Review of Surface Ozone Background Levels and Trends.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38(21):3431-3442
[9] Pochanart Pakpong,Akimoto Hajime,Kinjo Yoshikatzu et al.,Surface Ozone at Four Remote Island Sites and the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Exceedances of Its Critical Level in Japan.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2,36(26):4235-4250
[10] 刘毅,刘小红,李家伦等,冷锋天气大气边界层内臭氧及氮氧化物的观测研究.大气科学,2000,24(2):165-172
[11] 苏维瀚,张秋彭,沈济等,北京地区二氧化硫及硫酸盐污染的研究--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状况.环境化学,1985,4(2):55-61
[12] 汪安璞,黄衍初,杨淑兰等,北京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及元素浓度的变化规律.环境化学,1987,6(2):16-21
[13] 周凌晞,汤洁,Ernst M等,中国西部本底大气中CO的连续测量.环境科学,2001,22(3):1-5
[14] 朱彬,王韬,倪东鸿,临安秋季近地层臭氧的形成及其前体物特征.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4,27(2):185-192
[15] 石宇虹,张菁,刘从容,沈阳空气质量时空变化.气象科技,2002,30(5):313-31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