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海洋科学  2006 

辐射沙洲南翼“水道-沙洲”系统与西太阳沙的稳定

, PP. 16-22

Keywords: 辐射沙洲,“水道-沙洲”系统,西太阳沙,稳定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通过对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动态和西太阳沙海域动力泥沙环境的分析,论述了西太阳沙演变的宏观背景;由实测固定断面资料、地形资料的对比得出近40年来西太阳沙表面形态和水下地形的变化;结合西太阳沙表面泥沙在波浪和波流共同作用下运动特性的水槽试验研究,分析了西太阳沙冲淤变化的动力机制。从“烂沙洋水道-西太阳沙-西太阳沙南水道”系统的角度研究了西太阳沙演变的控制因素和演变规律。

References

[1]  喻国华,陆培东.江苏吕四小庙洪淹没性潮汐汊道的稳定性[J].地理学报,1996,51(2):127-134.
[2]  李从先,赵娟.苏北弶港辐射沙洲研究的进展和争论[J].海洋科学,1995,4:57-60.
[3]  李成治.苏北沿海暗沙成因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1,12(4):321-331.
[4]  任美锷.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调查报告[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122-134.
[5]  朱大奎.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内大洪水道的稳定性分析[J].海岸工程,1994,13(4):1-12.
[6]  张忍顺,陈才俊.江苏岸外沙洲演变和条子泥并陆前景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7-30.
[7]  王建.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形成的过程与机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21(3):95-107.
[8]  尤坤元.苏北岸外辐射沙洲王港西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10-15.
[9]  何华春,邹欣庆,李海宇.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烂沙洋潮流通道稳定性研究[J].海洋科学,2005,29(1):12-15.
[10]  陆培东.淹没性潮汐汉道系统及环境响应[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11]  吴永成,黄海军,杨玉玲.水动力在江苏北部岸外沙洲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集刊(40)[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5-62.
[12]  张东生,张君伦,张长宽.潮流塑造-风暴破坏-潮流恢复--试释黄海海底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机制[J].中国科学(D辑),1998,28(5):394-402.
[13]  黄海军,李成治.南黄海海底辐射沙洲的现代变迁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29(6):640-645.
[14]  万正松.江苏省如东县人工岛工程海流、泥沙、底质观测技术成果报告[R].太仓: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3.
[15]  陆培东.江苏省如东县人工岛工程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R].南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3.
[16]  薛鸿超.中国海岸带水文[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109-110,122-123.
[17]  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图集(江苏省分册)[R].北京: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1988.
[18]  万正松.江苏省如东县人工岛工程水下地形及断面测量技术总结[R].太仓: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3.
[19]  徐敏.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和岸滩变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
[20]  刘家驹.波浪作用下泥沙起动问题[J].水利水运专题评述,1966,10:40-7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