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国家海洋局 2007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
|
[2]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亚湾生态监控区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2004年报 2004
|
[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亚湾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及趋势分析 2000
|
[4] | 柯东胜;高阳;李秀覃 大亚湾生态问题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2007
|
[5] | 王肇鼎;练健生;胡建兴 大亚湾生态环境的退化现状与特征 2003(4)
|
[6] | 王勇;焦念志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上行效应的研究方法 2000(11)
|
[7] | 杨清良;陈其焕;林金美 厦门马銮湾富营养化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特征 1998(1)
|
[8] | 何本茂;韦蔓新 北海湾水体自净能力的探讨 2004(1)
|
[9] | 何本茂;韦蔓新 钦州湾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水体自净条件的关系分析 2004(4)
|
[10] | Sarmiento J L;Toggweiler J R;Najjar R Ocean carbon cycle dynamics and atmospheric pCO2 1998
|
[11] | Charlson R J;Lovelock J E;Andreae M O Oce-anic phytoplankton,atmospheric sulphur,cloud zbedo and climate 1987
|
[12] | Sathyendtanath S;Gouveia A D;Shetya S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Arabin Sea 1991
|
[13] | 徐恭昭 大亚湾环境与资源 1987
|
[14] |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 1990
|
[15] | 周贤沛;林永水;王肇鼎 大亚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统计分析 1998(3)
|
[16] | 王友绍;王肇鼎;黄良民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004(5)
|
[17] | 孙翠慈;王友绍;孙松 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2006(12)
|
[18] | 国家海洋局 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1999
|
[19] | 金德祥;陈金环;黄凯歌 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 1965
|
[20] | 金德祥;陈兆弟 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上、下) 1960
|
[21] | 郭玉洁;钱树本 中国海藻志第五卷硅藻门第一册中心纲 2003
|
[22] | 林永水;周近明 南海甲藻(一) 1994
|
[23] | Shannon C E;Weav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1949
|
[24] | Pielou E C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ecol-ogy 1969
|
[25] | 孙军;刘冬艳;徐俊 1999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2004(9)
|
[26] | 徐宁;吕颂辉;段舜山 营养物质输入对赤潮发生的影响 2004(2)
|
[27] | 蔡树群;韦桂峰;王肇鼎 外援输入对大亚湾大鹏澳浮游生物影响的模拟研究 2004(2)
|
[28] | Bonsdroff E;Blomqvist E M;Mattila J;Norkko A Coastal eutrophication: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er-spectives in the archipelago areas of the northern Baltic Sea 1997
|
[29] | Cancemi G;Falco G D;Pergent G Effects of organic matter input from a fish farming facility on a Posidonia oceanica meadow 2003(5/6)
|
[30] | 徐宁;陈菊芳;王朝晖 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Ⅱ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 2001(4)
|
[31] | 张玉宇;吕颂辉;齐雨藻 2003~2004年大亚湾澳头养殖区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变动特征 20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