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黄河三角洲大汶流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与岸线变化分析
DOI: 10.3724/SP.J.1047.2013.00408, PP. 408-414
Keywords: 遥感,海岸线变化,土地利用,黄河三角洲大汶流自然保护区
Abstract:
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大汶流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多时相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分析。同时,以平均低潮线作为分析基线,提取海岸线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9年研究区面积净增13.35km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滩涂所占面积最大,养殖池所占比例最小,但增幅明显。芦苇地面积后期增长迅速,指示研究区生态环境趋向转好。自然因素(黄河来水来沙量)和人类活动(黄河调水调沙工程,湿地恢复工程,滩涂规模开发以及人类开垦造田)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直接驱动力。1976-2009年研究区海岸净造陆面积217.14km2,沙嘴变幅为29.2km。黄河入海水沙量和滨海区的海洋潮流条件共同影响着海岸线的变迁。
References
[1] | 尹延鸿.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的冲淤及造陆速率[J].海洋地质动态,2003,19(7):13-18.
|
[2] | 王红,宫鹏,刘高焕.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2-118.
|
[3] | 赵广明,叶思源,李广雪.卫星遥感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7(12):28-33.
|
[4] | 宗秀影,刘高焕,乔良玉,等.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1):91-97.
|
[5] | 张高生,王仁卿.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4):380-384.
|
[6] | 王海梅,李政梅,韩国栋,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及景观的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1):81-85.
|
[7] | 汪小钦,王钦敏,刘高焕,等.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土地利用演化的遥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2,4(4):75-79.
|
[8] | 栗云召,于君宝,韩广轩,等.基于遥感的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化研究[J].海洋科学,2012,36(4):99-106.
|
[9] | 薛允传,马圣媛,周成虎.基于遥感和GIS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岸线变迁及发育演变研究[J].海洋科学,2009,33(5):36-40.
|
[10] | 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等.黄河水文特征对河口海岸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957-964.
|
[11] | 杨伟,陈沈良,陈小英,等.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J].人民黄河,2010,32(10):13-20.
|
[12] | 刘高焕,汉斯·德罗斯特.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图集[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
|
[13] | 赵广明,李广雪,曹克伟,等.基于RS和GIS 的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化[J].海洋地质前沿,2011,27(2):29-33.
|
[14] | 马妍妍.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演变[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
[15] | 王开荣.黄河调水调沙对河口及其三角洲的影响和评价[J].泥沙研究,2005(6):29-33.
|
[16] | 李小涛,黄诗峰,杨海波,等.新水沙环境下得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7,11(38):18-21.
|
[17] | 曹景华,王志秀,王学义.黄河三角洲实施“生态湿地恢复工程”[J].走向世界,2004(2):38-40.
|
[18] | 彭俊,陈沈良.近60 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64(11):1353-1362.
|
[19] | 常军,刘高焕,刘庆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遥感动态监测[J].地球信息科学,2004,6(1):94-98.
|
[20] | 常军,刘高焕,刘庆生.黄河口海岸线演变时空特征及其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J].地理研究,2004,23(5):339-346.
|
[21] | 陈小英,陈沈良,李九发.黄河三角洲孤东及新滩海岸侵蚀机制研究[J].海岸工程,2005,24(4):2-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