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水稻CMS和TGMS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配合力评价

DOI: 10.7685/j.issn.1000-2030.2008.02.001, PP. 1-5

Keywords: 近等基因系,温敏核不育系,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配合力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以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6311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与保持系新协黄B杂交,采用回交-测交的方法,排除恢复基因和温敏核不育基因,首次育成了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培矮64A和6311A。并配组了一套4个不育系×6个恢复系的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了温敏核不育系和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及6311S和6311A的育性、形态特征和一般配合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遗传背景相同的前提下,不育期的温敏核不育系与其相应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除花粉特征、柱头大小和异交结实率有一定差异外,其他农艺经济性状均表现一致。近等基因系培矮64S和培矮64A与6311S和6311A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培矮64S和培矮64A、6311S和6311A的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没有显著差异,说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高低与两系三系法没有必然的联系。

References

[1]  卢兴桂.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J].湖北农业科学.1996(ZK):5-7
[2]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1-88
[3]  陆作楣.论杂交稻两系法育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19(4):1-4
[4]  杨仕华,程本义,沈伟峰.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J].杂交水稻.2004,19(5):1-5
[5]  龚光明,周国锋,尹楚球.籼型两用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3,7(3):137-142
[6]  莫惠栋.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续)[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2,3(4):53-57
[7]  陆作楣,陶瑾,赵霭林.方差分析的分群比较法[J].江苏农业科学.1983(4):18-20
[8]  汤述翥,张亚东,孙红芹.水稻同核异质广亲和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3,29(2):202-207
[9]  王才林,汤述翥,汤玉庚.杂交粳稻同核异质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1998,12(2):65-71
[10]  潘熙淦,陈承尧,陈大洲.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基础研究报告.Ⅳ.细胞质对杂种优势效应的分析[J].江西农业科技.1982(2):9-12
[11]  彭俊华,曾德初,龙太康.应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协作选配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Ⅱ.数量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1996,9(3):12-21
[12]  沙录.粳稻品种间杂交产量性状优势效应的遗传分析[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6
[13]  黄群策,孙敬三.我国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育种和应用的进展[J].科技导报.1997(12):11-14
[14]  袁隆平.杂交水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8-136
[15]  陈顺辉,卢浩然,杨聚宝.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主要性状的优势和配合力表现及其相关分析[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7,26(1):1-7
[16]  朱镇,赵凌,宗寿余.两系杂交粳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11-14
[17]  王际凤,陆作楣.温敏核不育基因在籼型三系遗传背景下的育性表达[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5):487-492
[18]  莫惠栋.p×q交配模式的配合力分析[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2,3(3):51-57
[19]  盖钧镒.作物育种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7-48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