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宁波某医院2005—2013年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

DOI: 10.11847/zgggws2015-31-10-32, PP. 1350-1351

Keywords: 梅毒,流行特征,感染者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目的了解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2013年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3年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检出的5093例梅毒感染资料进行统计分折。结果2005—2013年共报告梅毒病例5093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3,以Ⅰ期梅毒与隐性梅毒为主,构成比分别占9.66%和82.1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最高(13.66%),其他依次为商业服务(12.64%)、不详(11.84%);发病年龄以20~40岁和>60岁年龄段人群居多;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率为27.86%,其中Ⅰ期、Ⅱ期、隐性梅毒的构成比分别为18.1%、28.6%、53.3%。结论梅毒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隐性梅毒人数逐年增加,梅毒血清固定问题应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References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消灭先天性梅毒:依据和行动策略(中文版)[M].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 2008:3.
[2]  李日清.梅毒血清固定与分期的临床关系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53-1054.
[3]  黄珊珊, 钟剑波, 李凌, 等.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5例临床及脑脊液结果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2(5):380-381.
[4]  龙振华.梅毒病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57.
[5]  刘金丽, 胡 白, 赵政龙.梅毒血清固定发病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 2010, 14(6):658-66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7]  高晓凤, 张万壮, 伊红丽.某综合性医院2008-2012 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与预防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19):3478-3480.
[8]  俞素芬, 凌健, 钱晓萍, 等.湖州市吴兴区2004—2011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3):128-129.
[9]  李蔚, 张弘.沈阳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3,29(10):1527-1528.
[10]  郝良宸, 车雅敏, 黄士纲, 等.梅毒1219例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3, 42(10):587-589.
[11]  王成, 杨立刚, 杨斌, 等.广东省1995—2010 年梅毒及淋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3):423-425.
[12]  康云平, 钟春燕, 陈松, 等.2009-2011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212例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 2013, 28(2):105-108.
[13]  胡得意, 胡永卫.2004—2008年浙江省永嘉县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 2009, 24(11):832-83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