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江西对流风暴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探讨
, PP. 19-26
Keywords: 对流风暴,触发系统,形成机制
Abstract:
利用常规天气图、中尺度分析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等资料,通过个例分析方法,对江西对流风暴的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冷锋、静止锋、850HPa切变线、850HPa能量锋、中尺度对流云团、中尺度地形辐合线、雷暴冷堆、冷出流边界和局地锋区是江西对流风暴的9种主要触发系统与形成机制。
References
[1] | 何彩芬,姚秀萍,胡春蕾,等.一次台风前部龙卷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3):370-375.
|
[2] | 慕熙昱,党人庆,陈秋萍,等.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与数值模拟[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1):42-49.
|
[3] | 俞小鼎,张爱民,郑媛媛,等.一次系列下击暴流事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4):385-393.
|
[4] | 王彦,吕江津,王庆元,等.一次雷暴大风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分析[J].气象,2006,32(2):75-80.
|
[5] | 谢健标,林良勋,颜文胜,等.广东2005年“3?22”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3)321-329.
|
[6] | 陈良栋,黄炎.华东春末夏初强对流活动规律初探[J].气象,1985,12(7):1-7.
|
[7] | 陈良栋等.长江河谷的穿谷流对其下风方强对流活动的影响[J].气象,1983,10(9):1-6.
|
[8] | 马中元,张幼兰,应冬梅等.江西省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的统计[J].江西气象科技,1985,8(5):4-8.
|
[9] | 殷占福,郑国光.一次强风暴三维结构的观测分析[J].气象,2006,32(9):9-16.
|
[10] | 吴芳芳,王慧,韦莹莹,等.一次强雷暴阵风锋和下击暴流的多普勒雷达特征[J].气象,2009,35(1):55-64.
|
[11] | 刘娟,朱君鉴,魏德斌,等.070703天长超级单体龙卷的多普勒雷达典型特征[J].气象,2009,35(10):32-39.
|
[12] | 陈业国,农孟松,黄海洪,等.一次华南强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J].气象,2009,35(9):29-37.
|
[13] | 樊利强,王迎春,陈明轩.利用雷达资料反演方法对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分析[J].气象,2009,35(11):9-16.
|
[14] | 陈少平,孙士型,居志刚.神农架南坡山前气流涌升效应对一次强风暴的触发和维持作用[J].气象,2006,32(5):52-56.
|
[15] | 盛日锋,王俊,龚佃利,等.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气象,2009,35(9):91-97.
|
[16] | 钱传海,张金艳,应冬梅,等.2003年4月江西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60-467.
|
[17] | 漆梁波,陈雷.上海局地强对流天气及临近预报要点[J].气象,2009,35(9):11-17.
|
[18] | 马中元,张幼兰,应冬梅等.江西省强对流天气的雷达气候统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运用雷达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研究文集,1990,2:79-84.
|
[19] | 马中元.外来飑线回波系统的形成与演变[R].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8,7.
|
[20] | 马中元.一次锋前雷暴带的形成与演变[J].江西气象科技,1983,6(5):1-6.
|
[21] | 马中元.混合大风回波系统的活动特点[R].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8,7.
|
[22] | 汪润清,夏家虎,王毅,等.83.4.13强飑线过程的形势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84,7(2)22-25,37.
|
[23] | 马中元,方维之.“86.4.24-25”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1987,10(2):31-34.
|
[24] | 夏家虎,马中元.积云线与强对流天气[J].江西气象科技,1984,7(1):8-10.
|
[25] | 马中元.外来飑线回波的常见卫星云图特征[R].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8,7.
|
[26] | 马中元,张幼兰.中尺度地形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J].江西气象科技,1986,9(2):50-5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