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不同施磷浓度对柱花草和黑籽雀稗根系分布的影响
, PP. 219-224
Keywords: 柱花草 ,黑籽雀稗 ,磷浓度 ,根系分布
Abstract:
采用根箱法,结合Winrhizo2004a根系扫描测定系统,以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黑籽雀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柱花草和黑籽雀稗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牧草根系分布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柱花草集中分布于0~10cm土层,黑籽雀稗集中分布于0~20cm土层;磷对2种牧草根系生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低磷(P1,0.48gP2O5/kg土)更适合柱花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高磷(P3,1.92gP2O5/kg土)水平对根系生长有抑制。黑籽雀稗对磷的需求量大,随着磷施入量的增加,根干重、总根长、根表面积、体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有所提高。
References
[1] 徐明岗, 张久权, 文石林. 南方红壤丘陵区牧草的肥料效应与施肥[J]. 草业科学, 1997, 14(6): 2123.
[2] 蔡东宏. 磷可促进牧草生长[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4, (6): 1516.
[3] 曹爱琴, 严小龙. 不同供磷条件下大豆根构型的适应性变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 22(1): 92.
[4] 严小龙, 廖红, 杨茂. 根构型分析在豆科作物磷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1999, (1): 4043.
[5] 张福锁, 林翠兰. 植物磷营养基因型差异的机理. 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一卷)[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2330.
[6]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等. 不同施磷量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6, 25(4): 360364.
[7] 漆智平, 唐树梅. 烤烟根际土壤pH值研究[J]. 热带作物研究, 1995, 4: 3336.
[8]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76378.
[9] 周梦华, 程积民, 万惠娥, 等. 云雾山本氏针茅群落根系分布特征[J]. 草地学报, 2008, 16(3): 267271.
[10] 刘慧, 刘景福, 刘武定. 不同磷营养油菜品种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差异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5(1): 4045.
[11] 黄晓露, 刘君, 杨志民. 不同坪床配比百慕大T419 的生物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 草业学报, 2009, 18(5): 98106. 浏览
[12] Smith J L, Paul E A. The role of type and vegetation on microbical biomass and activity. In: Mergusar F, Gantar M. Perspectives in Microbial Ecology. Liubljana: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bial Ecology, Slovene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1986.
[13] 王岩, 沈其荣, 史瑞和. 有机无机肥料施用后土壤生物量C、N、P的变化及N素转化. 土壤学报, 1998, 35(2): 227-233.
[14] 文启孝, 张晓华, 杜丽鹃. 太湖地区主要集中的固定态铵及其有效性. 土壤学报, 1988, 25(1): 22-30.
[15] 赵有翼, 蔡立群, 王静, 等.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三种土壤微生物氮素类群数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9, 18(4): 125-130. 浏览
[16] 张洁, 姚宇卿, 金轲, 等.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21(4): 126-129.
[17] 杨晶, 沈禹颖, 南志标, 等.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0, 19(1): 75-82. 浏览
[18] 王丽宏, 杨光立, 曾昭海, 等. 稻田冬种黑麦草对饲草生产和土壤微生物效应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8, 17(2): 157-161.
[19] 韩发, 李以康, 周华坤, 等. 管理措施对三江源区“黑土滩”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7, 16(3): 1-8.
[20] 杨青华, 韩锦峰. 棉田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05, 42(2): 348-351.
[21] Graham R D. Breeding for nutrin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ereals[J]. Advanced Plant Nutrition, 1984, 1: 57102.
[22] 李会科, 郑秋玲, 赵政阳, 等. 黄土高原果园种植牧草根系特征的研究[J]. 草业学报, 2008, 17(2): 9296.
[23] 王应祥, 廖红, 严小龙. 大豆适应低磷胁迫的机理初探[J]. 大豆科学, 2003, 22(3): 208212.
[24] 王光华, 金剑, 韩晓增. 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6): 1275-1280.
[25] 陈蕴, 罗富成. 昆明地区几种主要草坪草根系特征特性的初步研究[J]. 云南畜牧兽医, 2008, 16(3): 267271.
[26] 宇万太, 姜子绍, 周桦, 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08, 27(8): 1302-1306.
[27] 徐雄, 张健, 廖尔华. 四种土壤管理方式对李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6, 37(5): 901-905.
[28] 王继红, 刘景双, 于君宝, 等. 氮磷肥对黑土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18(1): 35-38.
[29] 王光华, 齐晓宁, 金剑, 等. 施肥对黑土农田土壤全碳、微生物量碳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07, 38(4): 661-666.
[30] 马冬云, 郭天财, 宋晓, 等. 尿素施用量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7, 27(12): 5222-5228.
[31] 周文新, 陈冬林, 卜毓坚, 等. 稻草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2): 326-330.
[32] 宋日, 吴春胜, 牟金明, 等.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03-306.
[33] 曹志平, 胡诚, 叶钟年, 等.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5): 1486-1493.
[34] 刘国顺, 李正, 敬海霞, 等. 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6): 1472-1478.
[35] 王旭, 曾昭海, 朱波, 等.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作模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9, 18(6): 151-157. 浏览
[36] 成文竞, 崔建宇, 闵凡华. 三种草坪草的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草业学报, 2009, 18(1): 179183.
[37] 荣丽, 李贤伟, 朱天辉, 等. 光皮桦细根与扁穗牛鞭草草根分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优势类群. 草业学报, 2009, 18(4): 117-124. 浏览
[38] 王树起,韩晓增,李晓慧, 等. 缺磷胁迫下的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研究[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26(2): 192196.
[39] 刘国顺, 罗贞宝, 王岩, 等. 绿肥翻压对烟田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1): 95-98.
[40] 黄文娟, 于海多, 赵兰坡. 松嫩羊草草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J]. 草地学报, 2006, 14(1): 6465.
[41] 卢萍, 单玉华, 杨林章, 等. 绿肥轮作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氮素变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土壤, 2006, 38(3): 270-275.
[42] Bengough A G, Kirby J M. Tribology of the cap in maize (Zea mays) and peas (Pisum sativum)[J]. New Phytologlist, 1999, 14(2): 42142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