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主要农艺特性及染色体构型分析
, PP. 162-170
Keywords: 高丹草 ,低氰含量 ,新品系 ,农艺特性 ,染色体构型
Abstract:
为明确4个高丹草新品系SLCN-11、SLCN-12、SLCN-13、SLCN-14的生育特性、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细胞遗传学特征,对其生长速度、育性、光合性能、鲜草及种子产量、氢氰酸含量、营养成分等主要农艺特性及染色体构型进行了分析。4个新品系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大,分蘖能力强,生育期130~138d,穗型呈双亲中间型,花粉可育率高达96%以上,自然结实率为72.11%~73.34%,PMCM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规则(2n=2x=20=10Ⅱ)。新品系的光合能力均较强,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较高,以SLCN-11的增幅最大。新品系的氢氰酸含量均很低,株高约100cm时鲜草氢氰酸含量仅为5.80~10.43mg/kg,青刈饲喂安全。新品系的茎叶比均较小,营养价值高,拔节期粗蛋白质含量为14.67%~16.31%,粗纤维含量为24.31%~24.72%,并富含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钙、磷及各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References
[1] 周亚星. 超低氢氰酸高丹草新品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2] 周亚星, 于卓, 马艳红, 等. 散穗高粱与苏丹草杂种的ISSR分析. 草地学报, 2009, 17(6): 718-722.
[3] 周亚星, 于卓, 马艳红, 等. 散穗高粱与四种苏丹草杂种F1代的生育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32(4): 24-30.
[4] 于卓, 刘永伟, 赵晓杰, 等. 高粱11A与3种苏丹草杂种F1的农艺特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草业学报, 2006, 15(1): 90-96.
[5] 刘建宁, 石永红, 王运琦, 等. 高丹草生长动态及收割期的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20(1): 31-37. 浏览
[6] 钟国成, 张力文, 张利等. 不同叶型丹参光合特性研究. 草业学报, 2011, 20(4): 116-122.
[7] 汪建飞, 段立珍, 罗自琴. 杂交苏丹草中CN-含量的测定. 草业学报, 2002, 11(1): 43-46.
[8] 吴显荣. 植物氨基酸代谢中生氰糖苷的生物合成.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4, (3): 1-4.
[9] 昊显荣, 刘建卫. 生氰化合物的结构及在植物中的分布.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5, (1): 8-14.
[10] Robert H T, Jack L B, Dhanooprasad G P, et al. A study of the cyanogenetic content and toxicity of the fruit of selected species of Cotoneaster. Economic Botany, 1970, 24(1): 47-50.
[11] Ballhorn D J, Heil M, Pietrowski A, et al.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cyanogenesis on an adapted herbivore.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7, 33(12): 2195-2208.
[12] Poulton J E. Cyanogenesis in plants. Plant Physiology, 1990, 94: 401-405.
[13] 刘建, 卫吴, 显莱. 高粱、苏丹草、百脉根和白三叶草生氰遗传的研究和进展. 遗传, 1985, 7(1): 6-8.
[14] 张岩, 汤定钦, 周明兵. 植物生氰糖苷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09, (4): 12-15.
[15] Anne V M, Kirsten J, Bodil J, et al. Lessons learned from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cyanogenic glucosides. Metabolomics, 2007, 3(3): 383-398.
[16] 詹秋文, 钱章强. 高粱与苏丹草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作物学报, 2004, 30(1): 73-77.
[17] 詹秋文, 林平, 李军, 等. 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研究与利用前景. 草业学报, 2001, 10(2): 56-61.
[18] 于卓, 山田敏彦. 高丹草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6): 1-6.
[19] 李晓宇, 于肖夏, 马艳红, 等. 高丹草新品系的SSR分析. 中国草地学报, 2011, 33(5): 62-67.
[20] 杨恒山, 王国君, 郭志明, 等. 健宝、牧特利、科多4号草产量及品质比较. 草业科学, 2003, (10): 37-40.
[21] 王和平, 张福耀, 程庆军, 等. 高粱-苏丹草杂交草的研究与利用. 杂粮作物, 2000, 20(4): 20-23.
[22] 詹秋文, 林平, 钱章强. 皖草3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作物杂志, 2006, (4): 35-36.
[23] 于卓, 秦永梅, 赵晓杰, 等. 优质饲用作物新品种——蒙农青饲1号高丹草选育. 中国草地, 2004, 26(2): 1-9.
[24] 于卓, 赵晓杰, 赵娜, 等. 蒙农青饲2号高丹草选育. 草地学报, 2004, 12(3): 176-182.
[25] 于卓, 马艳红, 李小雷, 等.蒙农青饲3号高丹草选育. 中国草地学报, 2008, 30(6): 1-9.
[26] 李晓宇. 利用SSR分子标记选育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的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