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Keywords: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
Abstract: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References
[1] | 梁月华,李薪萍,任红.寒证热证时中枢、内脏、尿内儿茶酚胺及5-羟色胺的变化[J].中医杂志,1991,32(12):742.
|
[2] | 梁月华.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J].北京医学院学报,1979,12(4):239.
|
[3] | 丁安荣,李淑莉,王志奇.大黄、栀子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52.
|
[4] | 毛平,马骏,陈艳艳.不同药性补气中药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3):49.
|
[5] | 刘家强,江津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因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11):2092.
|
[6] | 徐国钧,胡俊宏,杨玮.有关中药气味归经理论的初步探讨[J].南京药学院学报,1961,5(6):91.
|
[7] | 臧梓因.中药化学成分与其药性关系浅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75.
|
[8] | 盛良.论中药矿物药四性与无机化学的结合--二论中药四性与现代化学的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3):24.
|
[9] | 柴立.从微量元素及其配位化合物对组织器官的富集、亲合探讨“归经”的实质[J].微量元素,1984(试刊号):24.
|
[10] | 祁俊生,徐辉碧,周井炎.稀土元素与中药药性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3,17(2):181.
|
[11] | 胡育建,郭环娟,王志群.中药四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2,23(6):348.
|
[12] | 徐辉碧,周井炎,陆晓华,等.稀土元素与中药药性关系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17(2):181.
|
[13] | 胡振化.中药四性与其所含主要成分分子量关系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2(6):47.
|
[14] | 胡育筑,周环娟,王志群,等.中药四性和微量元素含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6):348.
|
[15] | 朱明,李宇航,林亭秀,等.关于中药寒热药性试验的红外成像观测[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7,12(1):53.
|
[16] | 盛良.论中药四气五味与电子得失吸推偏移能级升降说[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4.
|
[17] | 周韶华,潘五九,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草药,2004,35(11):1230.
|
[18] | 周韶华,肖小河,赵艳玲,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左金丸与反左金寒热药性的微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183.
|
[19] | 余惠旻,肖小河,刘塔斯,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生晒参和红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93.
|
[20] | 余惠旻,刘塔斯,肖小河,等.中药四性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人参和西洋参药性的微量量热学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60.
|
[21] | 中国药业编辑部.“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项目启动[J].中国药业,2008,17(2):8.
|
[22] | 张冰,林志健,翟华强,等.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1.
|
[23] | 李石生,邓京振,赵守训,等.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分子药性假说的提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83.
|
[24] | 李爱华.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的提出[J].天津药学,2007,19(2):41.
|
[25] | 王普霞,周春祥.基于“证-药效-药性”观念及“药性本质多元”假说探讨中药药性本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45.
|
[26] | 张廷模,王建.中药药性“三性”说新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1.
|
[27] | 邓家刚,秦华珍,郭宏伟.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J].广西中医药,2007,30(2):32.
|
[28] | 邓家刚.试论平性药“体平用偏”的药性特征[J].世界中医药,2007,2(5):302.
|
[29] | 王家葵,沈映君.《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46.
|
[30] | 李武,周冬梅,黎跃东.寒凉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浅析[J].新疆中医药,2002,20(4):39.
|
[31] | 孙大定,谭德福.花类中药的药性特征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3,11:1974.
|
[32] | 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与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药通报,1988,13(7):48.
|
[33] | 贲长恩,郭顺根.中药归经理论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2):2.
|
[34] | 梁月华,王传社,章云津.寒凉和温热药复方及知母对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机理探讨[J].中药通报,1988,13(11):48.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