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氮素形态对杭白菊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Keywords: 杭白菊,氮素形态,生长,品质
Abstract:
以杭白菊为实验材料,设置不同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分析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生长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叶绿素总量和净光合速率(Pn)均在NH4+-N/NO3--N为25:75时达到最大值;根、茎、叶、花蕾等不同部位中NR的活性均在NH4+-N/NO3--N为0:100时达到最大值;根和叶中硝态氮的含量在NH4+-N/NO3--N为50:5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GS和GOGAT的活性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两者均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最大值,铵态氮的含量则在NH4+-N/NO3--N为75:25时达到最大值;淀粉含量在NH4+-N/NO3--N为100:0时达到最大值,可溶性总糖在NH4+-N/NO3--N为25:75达到最大值;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基本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者的含量在NH4+-N/NO3--N为25:75时达到最大值,质量分数分别为0.673%,1.838%;木犀草苷的含量则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并在NH4+-N/NO3--N为0:100时达到最大值,质量分数0.108%;NH4+-N/NO3--N为25:75时产量达到最大值。结论:氮素形态及配比对杭白菊的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产量品质影响显著,NH4+-N/NO3--N为25:75时较利于杭白菊的生长及品质提升。
References
[1] | 谭万能,李秧秧.不同氮素形态对向日葵生长和光合功能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6):1191.
|
[2] | 王波,沈其荣,赖涛,等.不同铵硝比营养液对生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7,44(3):561.
|
[3] | 肖凯,张树华,邹定辉,等.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0,26(1):53.
|
[4] | 高俊凤.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5] | 王小纯.不同形态氮素对专用型小麦花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J].生态学报,2005,25(4):802.
|
[6] | 胡龙娇,王康才,李灿雯.氮素形态对半夏植株氮代谢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073.
|
[7] | 葛体达,黄丹枫,宋世威,等.不同氮素形态对番茄幼苗碳、氮积累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168.
|
[8] | 李霞,阎秀峰,刘剑锋.氮素形态对黄檗幼苗生长及氮代谢相关酶类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6,23(3):255.
|
[9] | 牛振明, 张国斌, 刘赵帆, 等.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甘蓝养分吸收、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3, 22 (6):68.
|
[10] | 杨春霞,李永梅.双氰胺对不同形态氮在红壤中转化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3):357.
|
[11] | 王康才, 张媛, 陈暄, 等.杭白菊与黄菊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151.
|
[12] | 王小纯,熊淑萍,马新明,等.不同形态氮素对专用型小麦花后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25(4):802.
|
[13] | 中国药典.一部[S].2010:76.
|
[14] | 宋娜,郭世伟,沈其荣.不同氮素形态及水分胁迫对水稻苗期水分吸收、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7,24(4):477.
|
[15] | 张福锁, 樊小林, 李晓林.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新动态.第2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42.
|
[16] | Cruz C, LipsS H, Martins-Loucao M A. The effect of nitrogen on photosynthesis of carbon at high CO2 concentrations[J].Physiol Plant, 1993, 89:552
|
[17] | 阳剑,时亚文,李宙炜,等.水稻碳氮代谢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1,25(4):383.
|
[18] | 李彩凤,马风鸣.氮素形态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3,29(1):128.
|
[19] | 许长蔼.植物体内NO3-可给性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调节[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1,27(3):173.
|
[20] | 郑朝峰.氮素形态对小麦叶片谷氨酸合成酶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6(4):46.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