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植物研究  2015 

核桃楸腋芽再生体系研究

DOI: 10.7525/j.issn.1673-5102.2015.01.005, PP. 22-26

Keywords: 核桃楸,组织培养,褐化,再生体系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核桃楸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核桃楸培养物的正常生长与增殖。建立了核桃楸腋芽再生体系,并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褐剂等方法,对影响核桃楸组培物褐化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核桃楸腋芽作为外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10年和30年腋芽,达到75.8%;褐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外植体为56.7%。DKW+BA2.0mg·L-1+IBA0.1mg·L-1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率并且促进植株生长,褐化率降低10%左右。Na2S2O3和AC能够有效地缓解褐化;PVP和VC对组织培养物的褐化影响不显著。接种后进行5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化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1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g·L-1的琼脂褐化率为56.7%。将诱导出的核桃楸苗在DKW+BA2.0mg·L-1+IBA0.01mg·L-1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增殖系数达到14.4,苗高为2.33cm。继代周期21与28d差异不显著,继代周期在21~28d适合增殖培养。

References

[1]  2.周以良.中国小兴安岭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3.马万里,罗菊春,荆涛,等.珍贵树种核桃楸的生态学问题及培育前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34(4):489-492.
[3]  4.王东娜,牟长城,冯富娟.胡桃楸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22.
[4]  5.王彦清,吴克贤,张泉.胡桃楸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J].林业科技,2000,25(2):8-9.
[5]  6.张建瑛,姜思佳,刑亚娟,等.胡桃楸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体细胞胚胎发生[J].植物研究,2010,30(1):22-26.
[6]  7.周宇,闫国华,黄武刚.核桃楸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A].植物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7]  8.张建瑛,邢亚娟,白卉,等.胡桃楸最佳初代组织培养选择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1,36(6):5-6.
[8]  9.高国训.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9,35(6):501-506.
[9]  10.刘兰英.“薄壳香”核桃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J].园艺学报,2002,29(2):171-172.
[10]  11.张卫芳,高疆生,欧勇慧,等.核桃组培中抑制褐化现象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5):43-46.
[11]  12.章铁,汪莹.大别山山核桃组培中防褐变措施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5,23(1):21-23.
[12]  13.孟林,肖阔,赵茂林,等.马蔺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研究[J].植物研究,2009,29(2):193-197.
[13]  14.吴柏艳,谢彦梅,王振月.毛脉酸模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植物研究,2012,32(6):685-688.
[14]  15.张小红,代侃韧,马兆平,等.核桃离体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5(4):7-9.
[15]  16.刘淑兰,韩碧文.核桃离体胚的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报,1989,15(1):98-100.
[16]  17.韩素英,齐立旺,张淑改,等.核桃组培中防止组织氧化褐变措施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5(4):339-34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