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类作物学报 2002
黑粒小麦醇溶蛋白指纹图谱及其遗传分析DOI: 10.7606/j.issn.1009-1041.2002.02.034, PP. 22-25 Abstract: 黑粒小麦因其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而倍受人们青睐。我国近年来已育成和引入了一批黑粒小麦品种(系)和资源,它们的黑粒基因来源和色素分布部位不同。本研究利用ISTA颁布的A-PAGE标准程序分析了来源不同的9份黑粒小麦亲本及其13份后代材料的醇溶蛋白指纹图谱。结果表明,9份黑粒小麦亲本材料分离出40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其中8条为共同带,每个亲本均有各自独特的谱带组合。采用“0~1”系统记录谱带,计算亲本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34,范围为0.10~0.48。来自加拿大的京11705和MY2433的遗传距离为0.10,具有最大的遗传相似性。我国育成的漯珍1号、乌麦526和黑小麦76号三者间的遗传距离在0.33以上。利用非加全成对算术平均法(UPGMA)作聚类分析,在0.34水平上可聚为3类,其中漯珍1号自成一类。黑粒小麦和白粒小麦杂种后代个体的醇溶蛋白呈共显性遗传,但白粒亲本北农6号的一条带在F1没有出现。醇溶蛋白指纹图谱的相似程度能反映出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失为黑粒小麦育种亲本选配的一个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