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DOI: 10.11820/dlkxjz.2012.05.002 , PP. 551-560
Keywords: 半城市化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厦门市集美区
Abstract: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地域类型,其土地利用特征表现为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剧烈,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胁迫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分析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基于对2007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的方法,对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作出评估,并通过土地系统和生态系统二者的耦合变化关系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集美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呈现波动性变化,总体上呈现负相关关系。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土地利用强度与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随着半城市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急剧转化,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预计集美半城市化地区未来ESV将继续降低,可采取生态综合整治措施减缓ESV降低趋势。
References
[1] Douglas R W, Cai J M, Muller L, et al. Emerging ThirdStage Peri-Urbanization: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Hangzhou Peri-Urban Region. Stanford: The Asia PacificResearch Center, 2003.
[2] Douglas RW. On the Ed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Peri-urbanEast Asia. Stanford: The Asia Pacific Research Center,2002.
[3] Simon D. Urban environments: Issues on the peri-urbanfring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8, 33: 167-185.
[4] Buxton M, Tieman G, Bekessy S. Change and continuityin peri-urban Australia, State of the peri-urban regions: 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MIT University, 2006.
[5]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 地理学报, 2003, 22(增刊): 101-108.
[6] 鲁春阳, 杨庆媛, 靳东晓,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61-867.
[7] 贾文臣, 王卷乐, 杜佳. 胶东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591-596.
[8] Turner ⅡB L, Skole D L,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and Land-cover chang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53, I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IGBP, 1995.
[9]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 387: 253-260.
[10] 李文楷, 李天宏, 钱征寒.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440-446.
[11] 蔡邦成, 陆根法, 宋莉娟,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9): 3005-3010.
[12] 黄云凤.半城市化地区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管理: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13] 刘江, 崔胜辉, 唐立娜, 等.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5): 579-585.
[14]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6): 760-768.
[15] 刘盛和, 叶舜赞, 杜红亮, 等. 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 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地理研究,2005, 24(4): 601-611.
[16] 刘盛和, 张擎. 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 地理研究, 2008, 27(5): 982-992.
[17] 黄靖, 蔡建明. 东莞半城市化地区发展透视.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2): 65-69.
[18] 朱青, 赵瑾, 姜兆瑞, 等. 山东南部地区的半城市化现象及问题探讨: 以滕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 2006, 30(9):42-47.
[19]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 以福建莆田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4(7):927-937.
[20]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18(1):82-88.
[21] 庄大方,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05-111.
[22] Douglas R W, Cai J M, Muller L, et al. Emerging ThirdStage Peri-Urbanization: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in theHangzhou Peri-Urban Region. Stanford: The Asia PacificResearch Center, 2003.
[23] Douglas RW. On the Ed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Peri-urbanEast Asia. Stanford: The Asia Pacific Research Center,2002.
[24] Simon D. Urban environments: Issues on the peri-urbanfring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8, 33: 167-185.
[25] Buxton M, Tieman G, Bekessy S. Change and continuityin peri-urban Australia, State of the peri-urban regions: 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MIT University, 2006.
[26]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 地理学报, 2003, 22(增刊): 101-108.
[27] 鲁春阳, 杨庆媛, 靳东晓,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7): 861-867.
[28] 贾文臣, 王卷乐, 杜佳. 胶东地区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4):591-596.
[29] Turner ⅡB L, Skole D L, Sanderson S, et al. Land-useand Land-cover chang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53, I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IGBP, 1995.
[30]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1997, 387: 253-260.
[31] 李文楷, 李天宏, 钱征寒.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3): 440-446.
[32]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912-919.
[33] 石龙宇, 崔胜辉, 尹锴, 等.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0, 65(6): 708-714.
[34] Feng L, Cheng S K, Su H, et al. A theoretical model for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Economy, 2008, 4(3): 258-265.
[35] 李文华, 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3-24.
[36] 蔡邦成, 陆根法, 宋莉娟,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6, 26(9): 3005-3010.
[37] 黄云凤.半城市化地区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管理: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38] 刘江, 崔胜辉, 唐立娜, 等. 半城市化地区住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10, 29(5): 579-585.
[39]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 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3, 22(6): 760-768.
[40] 刘盛和, 叶舜赞, 杜红亮, 等. 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与发展前景初探: 以浙江省绍兴县为例. 地理研究,2005, 24(4): 601-611.
[41] 刘盛和, 张擎. 杭州市半城市化地区空间分布变化. 地理研究, 2008, 27(5): 982-992.
[42] 黄靖, 蔡建明. 东莞半城市化地区发展透视.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23(2): 65-69.
[43] 朱青, 赵瑾, 姜兆瑞, 等. 山东南部地区的半城市化现象及问题探讨: 以滕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 2006, 30(9):42-47.
[44]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 以福建莆田为例. 地理研究, 2008, 24(7):927-937.
[45]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18(1):82-88.
[46] 庄大方, 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2): 105-111.
[47]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48]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912-919.
[49] 石龙宇, 崔胜辉, 尹锴, 等.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0, 65(6): 708-714.
[50] Feng L, Cheng S K, Su H, et al. A theoretical model forassess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EcologicalEconomy, 2008, 4(3): 258-265.
[51]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