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15 , PP. 489-484
Keywords: 黄河三角洲 ,生态功能区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综合适宜度
Abstract: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运用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论文首先从生态学的角度,根据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划优化配置原则,对土地资源适宜方向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匹配,甄别出需要调整的类型,构建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其次基于该模型,利用GIS软件分析模块,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最后采用土地资源利用综合适宜度指数,对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说明了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则进行土地资源优化效果很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References
[1]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9: 101-109.
[2] 陈述彭, 刘高焕, 许学工, 等. UNDP项目专题报告之三: 黄河三角洲环境评价与信息系统建设, 1997: 56-89.
[3] 刘高焕, 叶庆华, 刘庆生, 等.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数字模拟.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23-132.
[4] 石军. 世纪抉择: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 22-23.
[5] 杨玉珍, 刘高焕, 刘庆生, 等.黄河三角洲生态与资源数字化集成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 161-188.
[6] 陈述彭, 刘高焕, 许学工, 等. UNDP项目专题报告之三: 黄河三角洲环境评价与信息系统建设, 1997: 56-89.
[7] 刘高焕, 汉斯· 德罗斯特.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图集.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7: 25-50.
[8] 叶庆华.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复合模式研究.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2: 56-68.
[9] 杨玉珍, 刘高焕, 刘庆生, 等.黄河三角洲生态与资源数字化集成研究.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 161-188.
[10] 常军. 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5: 35-65.
[11] 黄河三角洲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1997: 40-56.
[12] 赵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黄河三角洲宜林牧地绿化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10(1): 21-26.
[13] 胡业翠.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山东省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5-108.
[14] 刘高焕, 汉斯· 德罗斯特.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图集.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7: 25-50.
[15] 叶庆华.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复合模式研究. 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2: 56-68.
[16] 常军. 黄河三角洲生态与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5: 35-65.
[17] 刘彦随.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1): 26-31.
[18] 黄河三角洲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1997: 40-56.
[19] 赵军, 刘高焕, 刘庆生. 基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黄河三角洲宜林牧地绿化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10(1): 21-26.
[20] 胡业翠.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山东省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5-108.
[21] 于兴修, 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51-57.
[22] 刘彦随.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中系列模型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1999, 18(1): 26-31.
[23] 于兴修, 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1): 51-57.
[24] 刘彦随. 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9: 101-109.
[25] ZHAO Jun, LIU Gaohuan, LIU Qingsheng.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of Three Networks Greening Based on Optimal Allocation Scheme, China Forestry, 2010(1): 21-26.
[26] 刘淑瑶, 王铠.近代黄河三角洲农业资源评述及综合开发利用探讨. 土壤学报, 1991(2): 102-165.
[27] ZHAO Jun, LIU Gaohuan, LIU Qingsheng. Research on the Project of Three Networks Greening Based on Optimal Allocation Scheme, China Forestry, 2010(1): 21-26.
[28] 刘淑瑶, 王铠.近代黄河三角洲农业资源评述及综合开发利用探讨. 土壤学报, 1991(2): 102-165.
[29] 邵晓梅, 刘庆, 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85-95
[30] 邵晓梅, 刘庆, 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85-95
[31]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59.
[32] 朱会义, 李秀彬, 何书金, 等.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地理学报, 2001, 56(3): 253-259.
[33] 赵跃龙, 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1): 67-72.
[34] 赵跃龙, 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1998, 17(1): 67-72.
[35] 蔡运龙. 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地理学报, 1992, 47(2): 146-155.
[36] 蔡运龙. 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地理学报, 1992, 47(2): 146-155.
[37]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38]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