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吉泰盆地为例
DOI: 10.11820/dlkxjz.2010.04.014, PP. 483-488
Keywords: 动态变化,红壤丘陵,吉泰盆地,土地利用
Abstract:
本文以南方红壤丘陵典型案例区吉泰盆地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在对典型时段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采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势和状态指数等模型,计算了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变化数量特征,揭示了南方红壤丘陵地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吉泰盆地土地利用结构基本稳定,林地和耕地是该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②11年来吉泰盆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缓慢增长,水域增幅较多,其他地类面积有所下降,草地减幅最大;③林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水域,以及草地转化为林地是吉泰盆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模式,三种类型的转化面积依次为2887.91hm2、2821.19hm2和2326.97hm2.从空间分布上看林地转为耕地模式分布最为广泛,耕地转化为水域分布较松散,草地转林地主要分布在吉泰盆地的北部地区;④动态度和状态指数研究发现,吉泰盆地未利用地的年变化率绝对值最大,林地年变化率最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规模呈增大的趋势,其余地类呈不同程度减少的态势.
References
[1] | 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58-188.
|
[2] | 朱会义, 李秀彬.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地理学报, 2003, 58(5): 643-650.
|
[3] | 杜灵通. 基于遥感技术的银川市土地利用/覆被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7, 30(4): 585-589.
|
[4] | 刘盛和, 何书金.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5): 533-540.
|
[5] | 仙巍, 邵怀勇, 周万村.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119-120.
|
[6] | 罗格平, 周成虎, 陈曦.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 地理学报, 2003, 58(1): 63-72.
|
[7] | Brown D G. Land use and forest cover on private parcels in the Upper Midwest USA, 1970 to 1990. Landscape Ecology, 2003, 18(8): 777-790.
|
[8] | Foley J A, DeFries R, Asner G P, et al. 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Science, 2005, 309(22): 570-574.
|
[9] | 吴文斌, 杨鹏, 唐华俊, 等. 土地利用对土壤性质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8): 1697-1702.
|
[10] |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地理学报, 1999, 54(3): 241-246.
|
[11] |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 1996, 51(6): 553-557.
|
[12] | 陈百明, 刘新卫, 杨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3(1): 22-29.
|
[13] | 崔伟, 王尚义. 浅析我国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11): 168-170.
|
[14] | 吴一鸣, 石明明. 浅析LUCC研究发展方向. 南方国土资源, 2007(2): 35-37.
|
[15] | 王黎明. 吉泰盆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江西水利科技, 1994, 20(1): 29-32.
|
[16] | 江西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 江西省统计年鉴(2008).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
[17] | 吴菊, 郑林, 陈建军.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演化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经济地理, 2008, 28(2): 300-303.
|
[18] | 宋乃平, 张凤荣, 王磊. 我国土地利用/覆被研究的热点与应用发展问题. 地球信息科学, 2008, 10(1): 60-66.
|
[19] |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