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J·C·T eafo rd.T he 20th-Cen tu ry Am erican cities:P rob lem s,P rom ise and R eality[M].John Hop k ing s U n iversity P ress,1986.152.
|
[2] | 李丽萍.城市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0.
|
[3] | 王兴中.中国内陆中心城市日常城市体系及其范围界定——以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1995,10(1):1-13.
|
[4] | 柴彦威.以单位为基础的中国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结构——兰州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1):30-38.
|
[5] |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148.
|
[6] | 王兴中.中国内陆大城市社会区域划分的实践与模式[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88-99.
|
[7] | 李植斌.我国城市住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J].人文地理,1997,13(2):18-22.
|
[8] | 程永平,赵雪,李羿.城市住宅小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1999,14(增):40-43.
|
[9] | 疏良仁.城市形态构成与特征塑造——以北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7(6):53-57.
|
[10] | 周俭等.住宅区用地规模与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1999(1):38-40.
|
[11] | 孙峰华.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与社区地理学在社区发展研究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3):51-56.
|
[12] |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62-95.
|
[13] | 朱文一.空间·符号·城市:一种城市设计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237.
|
[14] |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0.
|
[15] | 王兴中,孙峰华,刘继生.人文地理学概论[M].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9.338-339.
|
[16] | 孙峰华.关于社区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J].人文地理,1996,11(4):50-53.
|
[17] | 王兴中主编译.城市社会空间结构[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2.12490.
|
[18] | 李铁立.北京市居民居住选址行为分析[J].人文地理,1997,13(2):38-41.
|
[19] | 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2,26(3):39-43.
|
[20] | 张萍.新时期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法制保障[J].城市规划,2001,25(6):26-29.
|
[21] | 新时期中国社区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78.
|
[22] | 胡伟.浅谈知识经济社会与社区发展[J].人文地理,2001,16(1):59-62.
|
[23] | 叶红.居住的人性回归2社区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00(1):8-11.
|
[24] |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向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1):64-74.
|
[25] | 刘颂,刘滨谊.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5):12-15.
|
[26] | 陈浮.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00(7):25-27.
|
[27] | 王兴中.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3.
|
[28] | N·J·Greenw ood,J·M·B·Edw ard s.H um an Environm en ts and N atu ral System s(2nd Ed ition)[M].N o rthScituate,M assachu setts.D uxbu ry P ress,1979.413-434.
|
[29] | 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4):17-21.
|
[30] | 王兴中.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社会区域划分的研究[J].城市问题,1995(1):15-20.
|
[31] | 修春亮,夏长君.中国城市社会区域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7(90):59-62.
|
[32] |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9(6):15-20.
|
[33] | 柴彦威.城市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147.
|
[34] | 顾朝林等.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2197.
|
[35] | 潘秋玲,王兴中.城市生活质量空间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7,13(2):29-37.
|
[36] | 柴彦威.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67.
|
[37] | 张兵.我国城市住房空间分布重构[J].城市汇刊,1995(2):37-40.
|
[38] | 张辉.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城市规划汇刊,2001(1):63-67.
|
[39] | 周向红,袁瑞娟.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开发,1999(7):42-43.
|
[40] | 艾大宾,王力.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J].人文地理,2001,16(2):7-11.
|
[41] |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研究[J].城市规划,1994,18(4):22-25.
|
[42] | 吴启焰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层次[J].人文地理,2000,15(3):1-5.
|
[43] | 杨连娣,城市生活环境规划中的群体划分和设计依据[J].城市规划,2000,24(6):43-43.
|
[44] |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J].城市规划,1999,23(10):20-22.
|
[45] |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
|
[46] | 金笠铭,金薇.绿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策划——关于“理想家园”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24(11):50-53.
|
[47] |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87-213.
|
[48] | 王兴中.后工业化大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和演化主导本质[J].人文地理,1989,4(2):1-6.
|
[49] |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3,8(3):27-35.
|
[50] | 中国21世纪议程[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6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