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
DOI: 10.11820/dlkxjz.2010.02.001 , PP. 131-137
Keywords: 旅游气候学 ,旅游 ,气候 ,研究进展
Abstract: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为各界所重视,旅游气候学也因此成为旅游和气候学界研究的热点。文章从文献总量、结构,研究阶段划分,研究内容和方法4个方面回顾我国旅游气候学的研究进展。对我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的综述表明目前,我国旅游气候学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方法体系还没建立;旅游气候学研究也没得到旅游学界充分认可,研究领域“留白”较多。未来旅游界要更加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更多地投入到该领域研究中来;加强旅游气候学理论研究,不断拓宽研究的领域、视角,深入研究旅游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厘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对策,不断丰富、完善旅游气候学研究。
References
[1] Bode S, Hapke J, Zisler S. Need and options for a regenerative supply in holiday facilities. Tourism and Management, 2003, 24(3): 257-266.
[2] 戴松年. 旅游业与气候. 旅游学刊, 1987,(2): 73-74.
[3] 刘烽, 刘洪恩. 北京春季旅游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旅游学刊, 1996,(3): 63.
[4] 孙根年, 马丽君. 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年内变化相关性分析. 旅游学刊, 2007, 22(7): 34-39.
[5] 杨尚英, 李玲. 旅游气象气候研究进展.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8(3): 430-434.
[6] 杨尚英. 关于旅游气候学的几个问题.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16(3): 24-27.
[7] 王华芳. 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研究.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 张玉兰. 中卫沙坡头旅游气候资源及旅游气象服务指标实验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9] 李萍. 杭州市旅游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0] 杨成芳. 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1] 林之光. 气候风光集.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4: 1-302.
[12] 姚启润. 旅游与气候.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86: 1-10.
[13] IPCC. Climate Change 1996.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58.
[14] 孔繁德,李宝香. 秦皇岛市气候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12(4): 1-4.
[15] 金玲, 陈雄. 全球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响应策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8(2): 108-129.
[16] 马丽, 方修琦. 近20年气候变暖对北京时令旅游的影响: 以北京市植物园桃花节为例.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3):314-319.
[17] 杨伶俐, 李小娟, 王磊,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及旅游业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7(3): 86-89.
[18] 张燕. 气候变暖对福建省旅游业的影响.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13-116.
[19] 马志福, 谭芳, 韫娟. 气候变化对浙江慈溪市旅游投资影响预测. 科学中国人, 2003,(11): 54-56.
[20] 方龙龙, 刘际松. 杭州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 科技通报, 1991, 7(5): 273-277.
[21] 韩铭哲, 段广德, 刘果厚, 等. 哈达门森林公园的旅游气候资源. 内蒙古林学院学报, 1996, 18(2): 33-38.
[22] 毛端谦, 刘春燕. 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评价. 热带地理, 2002, 22(3): 245-248.
[23] 刘实, 姚渝丽, 徐威. 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评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6): 87-89.
[24] 范业正, 郭来喜. 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 304-311.
[25] 长安, 葛全胜, 方修琦, 等. 青藏铁路旅游线气候适宜性研究. 地理研究, 2007, 26(3): 533-541.
[26] 冯新灵. 中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的聚类分区研究.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4(1): 68-76.
[27] 邵筱叶, 梁留科. 河南省旅游气候分析及区划.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17(1):72-77.
[28] 郭洁. 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初探. 四川气象, 2005, 25(4): 31-33.
[29] 夏艳平. 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旅游天气气候分析预报.吉林气象, 2002,(3): 15-17.
[30] 陆林. 山岳风景区旅游季节性研究: 以安徽黄山为例. 地理研究, 1994, 13(4): 50-53.
[31] 陆林, 宣国富, 汪德根, 等. 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 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 地理学报, 2002, 57(6): 731-740.
[32] 徐集云, 杨忠恩, 李全胜, 等. 千岛湖流域旅游开发项目的气候评价. 农村生态环境, 1999, 15(3): 33-48.
[33] 李俊亭, 熊杰伟, 苗长明. 郑汴洛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的开发研究及评价. 河南气象, 1994 ,(1):32-33.
[34] 杨士弘, 黄伟. 海南岛旅游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 33-40.
[35] 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182-184.
[36] 范业正. 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4): 304-311.
[37] 任健美, 牛俊杰, 胡彩虹, 等.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 地理研究, 2004, 23(6): 856-862.
[38] 杨尚英.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21(5):458-459.
[39] 钱妙芬, 叶梅. 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6, 11(3): 128-134.
[40] 李伟伦. 旅游开发区气候资源的利用和客流量预报. 浙江气象科技, 2004, 20(3): 45-54.
[41] 周蕾芝, 张国庆, 张爱光. 森林公园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 林业资源管理, 2002,(2): 56-58.
[42] 宋静, 姜有山, 张银意. 连云港旅游气象指数研究及其预报. 气象科学, 2001, 21(4): 480-484.
[43] Susanne B. Harmoniz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the case of tourist resorts in Fiji.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Part A, 2005, 15(4): 381-393.
[44] Sarah N. Climate change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31(1): 238-240.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