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新诠释与评价——以江苏省常熟市和江西省泰和县为例

DOI: 10.11820/dlkxjz.2010.03.010, PP. 319-326

Keywords: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产率,生产配置效率,常熟,泰和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本文重新诠释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并建立一个新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以此完善和发展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选用多因素综合评价公式测算了常熟市与泰和县的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运用包络分析法(DEA)计算了常熟市与泰和县的粮食生产配置效率。研究表明①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分解为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和生产配置效率两部分,生产配置效率又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②常熟市与泰和县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分值分别为0.967和0.984,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评价分值分别为0.953和0.922,生产配置效率分别为0.684和0.733;③常熟市粮食生产配置效率略低于泰和县,主要原因是常熟市粮食生产资源投入的冗余度(劳动、化肥、资本投入的冗余度分别为28.36%、23.45%和20.48%)高于泰和县(劳动、化肥、资本投入的冗余度分别为8.84%、8.83%和10.58%);④农业资源利用生产率的高低并不总与生产配置效率一致,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能兼顾这两者。

References

[1]  谢高地, 章予舒, 齐文虎.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模型与决策支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  封志明, 李飞, 刘爱民.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与技术集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  叶志华, 刘国栋, 钱永忠.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应用前景与技术对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4]  鲁奇, 任国柱. 农业资源态势分析与优化配置.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  陈百明. 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1.
[6]  徐勇.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2001, 20(3): 240-246.
[7]  崔读昌. 中国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及其提高的途径. 中国农业气象, 2001, 22(2): 25-32.
[8]  Song Wei, Chen Baiming, Chen Xiwei. Evaluation fo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Cangshu, Taihe and Ansa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 19(1): 46-54.
[9]  吴绍洪, 戴尔阜, 靳京. 山东省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资源科学, 2007, 29(1): 21-26.
[10]  毕继业, 朱道林, 王秀芬, 等. 基于GIS的县域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1): 94-100.
[11]  刘新卫. 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以安塞县和常熟市为例.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5.
[12]  石玉林, 封志明. 开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4): 293-298.
[13]  张福锁, 马文奇. 肥料投入水平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 土壤与环境, 2000, 9 (2): 154-157.
[14]  陈同斌, 曾希柏, 胡清秀. 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 地理学报, 2002, 57(5): 531-538.
[15]  王秀芬. 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潜力研究. 北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6.
[16]  郑海霞, 封志明, 张陆彪, 等. 甘肃省县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方法. 经济地理, 2006, 26(4): 632-635.
[17]  Leibenstein H.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3): 392-415.
[18]  高宇. 生产效率理论演进及其比较研究. 天府新论, 2008(1): 43-48.
[19]  朱迪·丽丝. 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 蔡运龙,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20]  Patterson M G. 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 Concepts,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Energy Policy,1996, 24(5): 377-390.
[21]  樊纲. 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22]  张忠明. 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 以吉林省玉米生产为例.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23]  孙巍. 生产资源配置效率: 生产前沿面理论及其应用.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4]  Fare R, Lovell C A K. Measur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78, 19(1): 150-162.
[25]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 429-444.
[26]  孙爱军. 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工业用水技术效率研究. 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7]  Fa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84(1):66-83.
[28]  Coelli T. 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computer) program. CEPA Working Paper. Amidale: 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1996.
[29]  宋伟, 陈百明, 陈曦炜.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 资源科学, 2007, 29(6): 206-211.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