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判定

DOI: 10.11820/dlkxjz.2010.03.017, PP. 370-376

Keywords: 长三角,泛化,区际联系,引力模型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长三角泛化已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但长三角泛化至何范围则是区域一体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目前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客观上,区域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要素流动频繁、优势互补等是进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区域范围界定应由区际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联系指标所决定。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泛长三角”概念内涵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省与长三角之间的各种联系指标做出了比较,同时对周边省份与长三角之间联系的发展趋势,以及部分省区与其它范围的核心区如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之间的联系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与周围省区的联系强度做初步的定量比较。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及在长三角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泛长三角”适度发展范围,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参考。

References

[1]  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地理研究, 2002, 21(6): 742-751.
[2]  郑国, 赵群毅.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23(5): 51-54.
[3]  苗长虹, 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 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地理研究, 2006, 25(2): 222-232.
[4]  张雪花, 郭怀成, 张宏伟.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分析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43(2): 245-250.
[5]  乔旭宁, 杨德刚, 毛汉英, 等.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6): 86-95.
[6]  姜海宁, 陆玉麒, 吕国庆.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 82-89.
[7]  王成超. 基于区际经济联系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整合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8, 6(3): 81-88.
[8]  顾朝林, 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地理研究, 2008, 27(1): 1-12.
[9]  朱杰. 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3): 353-361.
[10]  陈桦楠, 姜德波. 长三角区域市场的地区分割: 基于边界效应模型的分析. 产业经济研究, 2006(5): 57-65.
[11]  李郇, 徐现祥.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 地理研究, 2006, 25(5): 792-802.
[12]  潘文卿, 刘起运. 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方法与指标. 统计研究, 2004(10): 47-51.
[13]  石敏俊, 金凤君, 李娜,等. 中国地区间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驱动力分析. 地理学报, 2006, 61(6): 593-603.
[14]  王红霞. 泛长三角边界之争. 中国改革, 2007(10): 41-43.
[15]  胡序威. 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 地理研究, 1994, 13(1): 16-22.
[16]  仓平. 对于长江三角洲概念的新界定. 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3): 58-62.
[17]  凌力, 肖志颖, 张明俊. 做好徽文章,融入长三角: 对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分析与思考.安徽省情省力,2008(3): 21-24.
[18]  孙志人.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加快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进程. 中国经贸, 2008, 11(1): 74-75.
[19]  杨建华. 从长三角到泛长三角. 南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4(5): 1-7.
[20]  胡国良. 泛长三角大流域经济合作区建设讨论. 现代商业, 2008(32): 131-132.
[21]  王桂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 人口与经济, 1997(1): 50-56.
[22]  陈蔚纯. 用托达罗模型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实证简析. 经济学前沿, 2001(12): 39-41.
[23]  段成荣. 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研究, 2001, 25(1): 56-61.
[24]  金凤君. 运输联系和经济联系其存发展研究. 经济地理, 1993, 13(1): 76-80.
[25]  周一星, 杨家文. 九十年代我国区际货流联系的变动趋势. 中国软科学, 2001(6): 85-89.
[26]  王德忠, 庄仁兴. 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 地理科学, 1996, 16(1): 51-57.
[27]  李国平, 王立明, 杨开忠.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经济地理, 2001, 21(1): 33-37.
[28]  杨梅忠, 刘亮, 高让礼. 模糊综合评判在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6(4): 439-44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