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DOI: 10.11821/yj2011010015
Keywords: 气候变化,甘肃,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影响
Abstract:
摘要: 运用甘肃省冬小麦种植区西峰、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及平凉、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冬小麦试验田平均物候观测资料及试验点气象站1971~2008年逐日日照、温度、降水量测量值,建立了冬小麦日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并对1971~2008年冬小麦各生产年度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平均适宜度分别为0.77、0.66、0.50及0.60。温度和光照适宜性较高,降水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在近40年中,温度和光照适宜度分别以0.001·a-1及0.0014·a-1线性趋势上升,降水适宜度以0.0013·a-1线性趋势下降。综合气候适宜度线性变化不明显。冬前生长阶段光照适宜性较强,降水适宜性较弱。越冬期降水适宜性较强,光照适宜性较弱。返青期~抽穗期及抽穗期~成熟期温度适宜性较强,降水适宜性较弱。冬前生长阶段及返青期~抽穗期,冬小麦温度、降水适宜度呈上升趋势,光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气候因子组合效果趋好。越冬期及抽穗期~成熟期温度、降水适宜度呈下降趋势,光照适宜度呈上升趋势,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冬小麦生长后期水分胁迫较大
References
[1] | 林而达. 气候变化的危险水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适应能力建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1(2): 76~79.
|
[2] |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9, 28(3): 634~642.
|
[3] | 刘清春,千怀遂,任玉兰,等.河南省棉花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资源科学,2004,26(4):52~56.
|
[4] | 蒲金涌,张存杰,姚小英,等.干旱气候对陇东南主要粮食作物影响的评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 (1):36~40.
|
[5] | 徐选学,高鹏,蒋定生.延安降水对作物生长适宜性的模糊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00,7(2):73~76.
|
[6] | 蒲金涌, 邓振镛, 姚小英,等.甘肃省冬小麦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23(1):179~185.
|
[7] | 邓振镛.干旱地区农业气象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96~104.
|
[8] | 千怀遂,魏东风.气候对河南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0,15(2):149~154.
|
[9] | 赵峰,千怀遂,焦士兴.农作物气候适宜度研究. 资源科学,2003,25(6):78~82.
|
[10] | 千怀遂,焦士兴,赵峰.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生态学杂志, 2005, 24(5):503~507.
|
[11] | 王丽霞, 任志远. 山西大同市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 地理研究, 2007, 26(1): 53~59.
|
[12] |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 15~87.
|
[13] | 巢清尘, 胡国权, 赵宗慈. 气候变化的风险、挑战与决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4): 249.
|
[14] | 李爽, 王羊, 李双成. 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地理研究, 2009, 28(6): 1593~1605.
|
[15] | 高素华. 未来30年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可能影响.见:中国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实验与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282~296.
|
[16] | 方修琦, 王媛, 朱晓禧. 气候变暖的适应性为与黑龙江省夏季低温冷害的关系. 地理研究, 2005, 24(5): 664~672.
|
[17] | 赵俊芳, 杨晓光, 刘志娟.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9, 29(12):6544~6551.
|
[18] | 王石立, 马玉平, 庄立伟. 东北地区玉米冷害预测评估模型改进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4):12~18.
|
[19] | 王建元,薛德强,邹树峰,等.气候变暖对山东农业的影响. 资源科学,2006,28(1):163~168.
|
[20] | 王媛,方修琦,徐锬,等.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资源科学,2005,27(1):121~127.
|
[21] | 邓振镛, 张强, 蒲金涌,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08, 28(8): 3760~3768.
|
[22] | 马树庆, 希祝香, 王琪.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评估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3):137~141.
|
[23] | 赵峰, 千怀遂. 全球变暖影响下农作物气候适宜性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12(2):134~137.
|
[24] | 刘钰,Pereira L S.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5):26~30.
|
[25] | 刘尧东,刘作新,张运福.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及其评价.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35(1): 57~61.
|
[26] | 蒲金涌, 张存杰. 甘肃省冬小麦水分适应性动态变化研究. 资源科学, 2008, 30(9): 1397~1402.
|
[27] | 杨小利, 蒲金涌, 马鹏里, 等. 陇东地区苹果水分适宜性评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9): 71~76.
|
[28] | 曹生奎, 冯起, 司建华, 等.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沙漠, 2009, 29(5): 853~858.
|
[29] | 罗亚勇, 赵学勇, 黄迎新, 等.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沙漠, 2009, 29(4): 648~655.
|
[30] | 蒲金涌, 姚玉璧,马鹏里,等.甘肃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暖冬现象的响应.应用生态学报,2007, 18(6):1237~1241.
|
[31] | 陶健红, 王遂缠, 王宝鉴. 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异常的特征分. 干旱区研究, 2007, 24(4): 510~515.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