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昆虫学报  1962 

棉铃虫的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 PP. 71-82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继续1958年棉铃虫研究工作报告之后,1959—1960年又进一步在湖北、河南和云南等省作了研究,本文主要包括棉铃虫的世代分布带,晚秋、冬春活动情况,不同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成虫和幼虫活动的规律性,大发生的特点和防治关键。其发生世代大致可分四个地理带:1.40°N以北,约发生3代;2.32-40°N是4代区;3.25-32°N是5代区;4.25°N以南一般6代,个别地区7代。如化蛹后5天以上其眼域外缘的4个小斑点没有变化,即为休眠蛹。不同食料条件对成虫和幼虫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幼虫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营养良好,则死亡率低、生长快、蛹较重、成虫繁殖力也高。成虫补充营养不同,其产卵量有显著差异,喂以棉花花粉加10%蜂蜜水产卵最高,单喂10—30%蔗糖水也很好,蔗糖太浓或单喂各种花产卵都降低,喂以植物营养器官则产卵很少或不产卵。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选择性。可分为取食寄主、产卵寄主、取食兼产卵寄主。如大葱、洋葱等则仅取食而不产卵;而豌豆等是产卵寄主,未见成虫取食;棉花等以产卵为主;向日葵等则以取食为主,产卵较少。成虫产卵对棉株生长势也有选择,一般棉株生长茂盛,颜色浓绿、组织幼嫩、蕾、花和嫩叶多则产卵多,反之则少。成虫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性,从飞翔看来,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黄昏飞翔多在19:30—20:30进行,以取食和进入产卵为主,大量产卵时刻是20:30—23:00;婚飞多在1:30—4:00进行,以寻偶交配为主,大量交配时刻是3:30—5:00;黎明左近有微弱飞翔,称为黎明飞翔,以寻觅场所栖息为主。其一生活动也有一些规律,一般羽化后3天内飞翔、取食和产卵都较弱,4—8天最强,以后则又减退,交配多在羽化后1—5天内进行。幼虫活动也有一定规律性,孵化时刻以12:00—18:00为主;蜕皮在夜间,随龄期增大,开始蜕皮时间依次推迟;蜕皮前后都有一静止时刻,也随龄期增大,静止时间依次加长:蜕皮时都钻出蕾铃,在小叶和苞叶表面进行;转移为害多在5:30—12:00进行,据观察3—6龄幼虫共吃蕾、花、铃22.3个。越冬蛹基数大小,与棉田第一代发生量关系密切;降雨量又是影响棉田各代发生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一般当黄河流域棉区年雨量高于常年,当长江流域棉区年雨量低于常年,但两地相对湿度都在80%左右时,对其发生有利;各地在成虫产卵盛期,如遇疾风暴雨,可大量冲刷其卵和初孵幼虫;如蛹期降雨时间长、土壤含水过多,对蛹羽化不利。由于越冬基数、降雨、棉花生长势等的影响,黄河流域棉田发生的三个世代中,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各代依次加重的上阶型,各代依次减轻的下阶型,中间一代重的中峰型,中间一代轻的鞍型。湖北和云南潞江,分别在8月、5月出现为害高峰,都暂划为中峰型。消灭棉铃虫的几个关键是:清除杂草、开荒、深耕、冬灌等以消灭越冬蛹:控制春季蜜源植物,利用灯光、树枝把等诱蛾,消灭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结合棉花整枝、打顶消灭卵和幼龄幼虫;及时采用药剂防治等。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