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应用卫星数字图像研究达拉布特断裂
DOI: 10.6046/gtzyyg.1991.04.05, PP. 30-39
Abstract:
通过对卫星数字图像的解译和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了呈北东向横贯于西准噶尔的达拉布特断裂是一长达480km具多期活动的大断裂带。该断裂对下石炭统及其以前的地层无任何控制作用,只可见左行错断;对中石炭统到下、中侏罗统的地层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达拉布特超基性岩带中的超镁铁岩体是受推覆构造的影响而就位于达拉布特断裂的上盘。本断裂带的形成发育是由于早石炭世以后,碰撞后的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仍在不断地相向运动,作为一种应力的释放形式,其早期以左行陡倾的走滑断层形式开始形成;中期(三叠纪──早、中侏罗世)受陆内俯冲作用的影响,被强烈的推覆构造改造成上陡下缓的犁状断层;挽近时期,断裂处于引张状态,表现为上盘下降的正断层性质,形成目前表现明显的断层地貌。
References
[1] | 新疆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79年,新疆超基性岩与铬铁矿
|
[2] | 冯益民等,1983年,北疆西部构造发展史。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
|
[3] | 陈礼御,1983年,克拉玛依地区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构造特征。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专刊, 第1号,北卿大地构造与油气。
|
[4] | 冯益民。1985年,西准噶尔优地槽摺皱带沉积建造特征及其多旋迥发展。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科学研究所所刊,第10号。
|
[5] | 尤绮妹,1983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推覆构造研究。新疆石油地质,第1期。
|
[6] | 冯鸿儒,1988年,根据卫星图像影像特征发现的吉木乃—乌伦古河断裂及其地质意义。遥感地质,1988, 2
|
[7] | 郑光华、李树滋,1984年,新疆扎伊尔推覆体的初步研究。地质科技通报,第4期
|
[8] | 冯鸿儒、李旭等,准噶尔海槽西准噶尔地段板块构造演化特征。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8, 10( 3)
|
[9] | 李旭、冯鸿儒等,新疆西准噶尔推覆构造初探。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论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87(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