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西北区东部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 PP. 203-208
Keywords: 西北区东部 ,雷暴 ,诊断分析
Abstract: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对出现在陕西地区2006年8月14日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雷暴过程的发生与500hPa短波槽的东移发展以及副热带高压迅速南退有密切关系,同时对流层低层鞍型风场的存在有利于强对流云的发生发展;(2)雷暴过程前干暖盖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聚积同时也抑制了水汽的垂直输送,不稳定层结的存在为雷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制。(3)动力学诊断分析显示,强PV中心的东移发展与此次雷暴过程密切相关,高空的强辐散和低空的强辐合是此次雷暴过程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机制;(4)临近预报可分析临近站点温、压、湿风的垂直层结特征,参考上游站点的天气演变,密切监视雷达探测到的雷暴对流系统的移向、移速以及强度的变化做出合理预报。
References
[1] 靳世强, 钱有海, 党永秀. 7.25雷暴天气的雷达产品分析[J]. 青海气象, 2006, (3): 9-11
[2] 周后福, 邱明燕, 张爱民, 等. 基于稳定度和能量指标作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指标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25(4): 716-722
[3] 郑栋, 张义军, 吕伟涛, 等. 大气不稳定参数与闪电活动的预报[J]. 高原气象, 2005, 24(2): 196-203
[4] 刘伟, 高艳红. 能量参数在中川机场雷暴预测中的应用[J]. 高原气象, 2007, 26(4): 791-797
[5] 白光弼, 曹继军. 陕西省雷电活动特征分区及活动区划分[J]. 陕西气象, 2000, (4): 30-32
[6] 张敏锋, 冯霞.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1998, 14(2): 156-162
[7] 高菊霞, 庞亚峰, 梁生俊. 陕西大范围雷暴850 hPa 能流场特征分析[J]. 陕西气象, 2007, (2): 29-32
[8] Carlson T N, 李法然. “干暖盖”在强风暴形成中的作用[J]. 气象科技, 1982, (5): 46-48
[9] 郝莹, 姚叶青, 陈焱, 等. 基于对流参数的雷暴潜势预报研究[J]. 气象, 2007, 33(1): 51-56
[10] 张翠华, 言穆弘, 董万胜, 等. 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5, 24(5): 95-101
[11] 于华英, 顾松山, 刘鹏, 等.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29(3): 305-313
[12] Davies-Jones R. Streamwise velocity: The origin of updraft rotation in supercell storms[J].J Atmos Sci, 1984, 41: 2991-3006
[13] Turcotte V, D Vigneux. Severe thunderstorms and hail forecasting using derived parameters from standard RAOBS data[C]. Preprints, Second Workshop on Operational Meteorology Halifas, NS. Canad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ervice/ Canadian Meteor and Oceanogr Soc, 1987: 142
[14] 杜继稳, 李明娟, 张弘, 等. 青藏高原东北侧突发性暴雨地面能量场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4, 23(4): 453-457
[15] 盛承禹. 黃河中游气候区划[J]. 南京大学学报, 1957, 3(10): 50-75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