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 PP. 64-71
Keywords: 青藏高原低涡,低涡源地,移出低涡,发生频数,移动路径
Abstract:
利用1980-2004年5~9月逐日08时、20时(北京时,下同)两个时次的500hPa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简称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高原低涡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低涡出现频次较之80年代有下降趋势,7月份是夏季高原低涡的活跃期;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四个源地分别为:申扎-改则之间、那曲东北部地区、德格东北部和松潘附近;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主要有四个涡源:那曲东北部、曲麻莱地区、德格附近和玛沁附近,也存在季节内变化,与青藏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部分高原低涡形成后,能在高原上生存36h以上并发展东移,移动路径主要有东北、东南和向东三条,其中向东北移动的低涡数量最多;而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的路径与在高原上的移动路径并不相同,移出高原后的低涡多数是向东移动的,其次才向东北、东南移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为东北路径,主要移向河西、宁夏和黄土高原一带;另一条是东南路径,主要移向四川盆地附近,其中,移向黄土高原的低涡最多;移出低涡也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特征;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后,多数在12h内减弱消亡,有些可持续60h,极少数能存活100h以上,最长可达192h,不仅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的降水,甚至可能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高原低涡在青藏高原上初生时,暖性涡比斜压涡多近两倍,而移出青藏高原后12h内的低涡性质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斜压涡居多;与60、70年代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高原低涡的发生源地、移动路径和性质等特征都有所改变。
References
[1] | 钱正安, 单扶民, 吕君宁, 等.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统计分析及产生的气候因子探讨[C]//\!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编辑组.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文集(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 182-194
|
[2] | 章基嘉, 朱抱真等. 青藏高原气象学进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68
|
[3] | 章基嘉, 孙国武, 陈葆德.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变化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109
|
[4] | 郁淑华.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J]. 气象学报, 2006, 64(3): 393-399
|
[5] | 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冷空气对两侧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1): 96-103
|
[6] | 郁淑华, 何光碧.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J]. 高原气象, 2003, 22(增刊): 75-82
|
[7] | 刘富明, 洑梅娟. 东移的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 高原气象, 1986, 5(2): 125-134
|
[8] | 乔全明. 夏季500 hPa移出高原低涡的背景场分析[J]. 高原气象, 1987, 6(1): 45-56
|
[9] | 孙国武, 陈葆德, 吴继成, 等. 大尺度环境场对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J]. 高原气象, 1987, 6(3): 225-233
|
[10] | Wang Bin, Oranski I. Study of a heavy rain vortex formed over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Mon Wea Rev, 1987, 115: 1370-1393
|
[11] | Wang Bin.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Tibetan Plateau warm vortices[J]. J Atmos Sci, 1987, 44: 2978-2994
|
[12] | 罗四维, 何梅兰, 刘晓东. 关于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J]. 中国科学(B辑), 1993, 23(7): 778-784
|
[13] | 陈伯民, 钱正安, 张立盛.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J]. 大气科学, 1996, 20(4): 491-502
|
[14] | 高文良, 郁淑华. 高原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平均环流场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1): 206-212
|
[15] | 陈乾. 青藏高原地区500 hPa低涡的天气气候分析[C]. 兰州天动会议技术材料. 1964: 127-129
|
[16] | 吴永森. 高原夏季500 hPa低涡的初步研究[C]. 青海省气象论文集(二). 1964: 18-19
|
[17] | 叶笃正, 高由禧编著. 青藏高原气象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278
|
[18] |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 hPa低涡切变线的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122
|
[19] | 罗四维等著.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研究[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205
|
[20] | 郁淑华. 高原低涡东移的水汽图像[J]. 高原气象, 2002, 21(2): 199-204
|
[21] | 郭绵钊.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东移的初步普查[J]. 高原气象, 1986, 5(2): 184-188
|
[22] | 罗四维, 许宝玉, 惠小英, 等. 青藏高原地区500 hPa FGGEⅢb风场订正方法及其分析[J]. 高原气象, 1990, 9(1): 1-12
|
[23] | 郁淑华, 高文良, 顾清源. 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旱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7, 26(3): 466-475
|
[24] | 陈忠明, 闵文彬, 缪强, 等. 高原涡与西南涡耦合作用的个例诊断[J]. 高原气象, 2004, 23(1): 75-80
|
[25] | 黄荣辉, 蔡荣硕, 陈际龙, 等.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6, 30(5): 730-74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